流量的敌人
2015-05-21邢海洋
邢海洋
总理发话后,三大运营商同时公布了宽带提速降费计划。实质性内容都发生在1G流量以上,如:移动50元1GB全国流量升级至2GB;电信手机流量每GB 25元;联通10元1.5GB省内流量半年包等。一以贯之的,“降费”基本以“提速”面目出现,国人网络负担重未见缓解。好处是,行走在外的路人和旅人,上网的时候稍感轻松。
年初中国移动的统计显示,4G客户平均每月使用流量已接近1GB,其中超过50%流量被用于数字内容消费。在游戏、视频等流量消费爆炸式增长时刻,网费虽未减少,但至少保证消费者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超支”了。相对于海外,中国人的移动网络负担仍是丝毫未减。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不限流量的4G网络无线接入相当于300多元人民币,正和各地移动运营商普遍提供的最高档的6GB流量套餐相仿。6GB以上,则是按流量计费。本地消费者永远也享受不到如有线宽带一样的自由上网。而无需边上网边查表的浏览,正是网络自由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运营商的资费政策几经改进,不会再产生看一部电影看丢了一幢房子的荒唐事,但封顶费用意味着流量封顶,移动网络的自由消费时代并未到来。
移动上网,若不观看视频,一个月6GB完全够用,同样的费用,流量提升到12个GB,也算得上享有“自由”了。但一个家庭宽带的流量动辄数十GB。思科曾预测,到2016年全球家庭宽带的月平均流量将达到150GB。随着物联网、数据共享以及越来越多的传统通信转移到互联网上,流量呈指数级爆发。上网资费与流量挂钩无疑会限制消费者的使用,更不用说,相对于家庭宽带百元上下的网费,只服务于一人的移动网络费用数倍地放大。尤其是,相对于日韩等地,中国人收入相差甚远。或许正是因为与发达国家收入的绝对差距令运营商不愿全面放开网络流量上限:以中国人的收入水平,移动数据消费的中位数正处于50元左右,300元的价格未免曲高和寡。而不限量的移动数据,按官方的解释,频谱资源有限,推出无限流量套餐会耗尽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同时经营有线和无线网络,若都不限流量,难免左右互搏。
在任何一个居住密集的地方停下来,打开Wi-Fi搜索,几个乃至数十个Wi-Fi资源都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Wi-Fi之普及,几乎到了一家一台路由器的程度。一个无线上网卡、一台电脑、一个Wi-Fi盒子乃至一部手机,所有这些小装置都能发出Wi-Fi信号。为了获得免费上网资源,手机应用里还出现了破解密码的应用,其技术核心甚至不是以解码运算为根本,而是唤起网民们共享资源的理念,希望靠用户基础的广大,而形成千千万万个免费开放的Wi-Fi资源。Wi-Fi的普及程度以及其免费资源的本质,恐怕已经达到了移动网络无法与之竞争的程度。但Wi-Fi信号只能覆盖几十米范围,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私有观念也决定了没人愿意被“蹭网”。无线运营商的利润空间被免费Wi-Fi和“蹭网”装置挤压,日渐艰难,这也决定了它们“抱团取暖”,不愿把费用一降到底,大打价格战的局面。
运营商三分天下,无线网络的运营远远没有达到自由竞争的程度。网费实质性降价的希望只有来自开放市场,开放外部竞争。谷歌正是这样一条“鲶鱼”,其目标就是创建一个无论用户在哪里使用电话、短信和数据服务都只须支付相同费用的全球性网络。在AT&T和Verizon等大运营商把持的美国,运营商的利润远远超于他们欧洲的竞争对手。业界传出的消息是,谷歌近来正与和记黄埔谈判,希望使美国用户在海外使用手机服务时无需支付国际漫游费。通过这一试点服务,谷歌将向美国的运营商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