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2015-05-21叶喆
叶喆
在设计《沉与浮》的教案时,我根据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预设,从而有了生成的精彩。
一、精心的预设
1.学习材料的预设
科学课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学生借助学习材料,展开真实探究的基础之上。《沉与浮》这一课有三个教学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为此,我精心选择了有结构的材料:橡皮泥、泡沫板、塑料瓶、曲别针、铁钉……这些材料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简单易得,便于三年级的学生观察、体验,特别在进行改变物体沉浮实验时,使用塑料瓶和橡皮泥的效果特别好。这些学习材料的设计不仅实验效果明显,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学习情境的预设
精心地预设情境,能引出预期的问题。新课导入时,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我做了个演示实验——两个大小一样、比重不一样的乒乓球放入水中,结果一个浮起来、一个沉下去。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为什么它们的沉浮结果不一样?”“桌上的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整理问题、引出课题,进入自主探究环节。学习情境的预设并不是演示一下,引起学生兴趣就完了,它还始终贯穿在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得出探究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再解释这个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学习活动的预设
学习活动是训练学生科学技能的载体。这节课有两个实验,第一个即“判断物体沉浮”的研究难度相对较低,我在预设时,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即学生先小组讨论,猜想这些材料是浮还是沉,然后把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验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
第二个实验是“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我在预设时,考虑到教学重难点是“计划与组织”,即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组织好人员和材料。于是引导学生对计划与组织的步骤予以特别关注:第一步,学生知晓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第二步,了解已有资源,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步,展示实验计划,组间互相评议;第四步才是分组实验,得出结论。技能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对各组的计划与组织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实验的结果与计划有什么关系?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下一次再进行计划与组织时,要注意哪些因素?促进学生探究过程技能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
二、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老师在课前的思考,而实际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总是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但如果预设充分,教师应变能力强,出现的意外就会转化为精彩的生成。
1.观察中的生成
导入课题时,我演示完乒乓球的演示实验,就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就提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老师,我看到沉下去的乒乓球形状变了,为什么它会变得又大又扁呢?”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但很快镇静下来想到了原因所在,马上解释说:“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我们以后会学到,你有兴趣也可以课后先查查资料。”然后接着引导,“乒乓球看起来又大又扁对它的沉浮状态有没有影响呢?”这样把思路引回到预设的教学内容上来,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实验中的生成
第一个实验即判断物体沉浮的实验完成后,小组开始汇报实验结果。前面两个小组汇报的结果跟预设的一致,但第三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时出现了不同结论,他说:“前面的同学回答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发现曲别针是上浮的,而不是下沉的。”他还展示了那根飘浮在水面上的曲别针,我知道,曲别针能浮于水面,其实是由于他在操作时无意中利用了水的表面张力,是极特殊的现象,但我又不能跟三年级的学生纠缠于水的表面张力,更何况本课的内容是感受水的浮力而不是表面张力。于是,我顺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大家的汇报,说明曲别针的沉浮状态有时会改变。那么,根据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办法改变塑料瓶和橡皮泥的沉浮状态,让容易浮起来的塑料瓶沉下去?让容易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由此通过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巧妙地把学生由第一个实验,带入到第二个实验的问题情境中。
3.总结中的生成
学生做完第二个实验后,顺利地概括出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有三种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其他的物体。这时,又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方法:“老师,你的方法还不全,我还知道其他方法,往水里加盐也可以使物体浮起来!”面对学生的补充,我很高兴,经询问得知他在书上看到过类似实验,我感觉这是引入新的探究活动的良好契机,于是马上在PowerPoint课件上添加了第四种方法:在水中溶解食盐?然后问全班同学:“老师先给这个结论打个问号,我们用什么实验方法来证明?回家后实施我们的实验方案,如果证实了的确如此,老师就把问号改成句号。好吗?”这个生成的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将研究活动中从课堂引导到课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得到一些感悟:有了精心的预设,也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教师要深入研讨课标和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如果对突发情况能合理巧妙地处理点拨,那么这种意外情况就可以转化成为精彩的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北村新莲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