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手巧—制作篇》教学设计
2015-05-21夏志翔
夏志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在动手弹拨弦并认真聆听的基础上理解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的操作与聆听声音的不同,探寻物体发音的规律。
2、动手制作一件乐器,研究乐器的声音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聆听辨别、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动手操作、认真聆听、合作研究的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谈话)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你带来了哪些制作材料,都拿来展示给老师看看。对准备弦乐器(如土琵琶)、音乐瓶、音乐罐、笛子、唢呐等制作材料的学生要全部给予夸奖。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一件乐器仅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演奏音乐。怎样使自己的乐器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呢?
教师以制作土琵琶为例的指导:⑴在木板上固定一对螺丝钉。⑵在两颗螺丝钉之间安装上弦(自己带来的钓鱼线)。⑶进行三次对比操作。第一次:用力大小与振幅的关系(旨在学生明白:用力大小决定振幅的大小,振幅的大小决定响度[音量]的大小),即用力大,振幅大,音量大;用力小,振幅小,音量小。第二次:弦的长度和音高的关系(旨在学生明白:弦的长短影响振动频率,即弦短,振动频率高,音高【音调】高;弦长,振动频率低,音高【音调】低。第三次:弦的松紧对声音的影响。在木板上再固定一对螺丝钉,一根弦,与先前的弦有松紧之别,进行弹拨,仔细听,辨别声音有什么不同。(旨在学生明白:弦的松紧影响音高,弦松,声音低,弦紧,声音高)。
在各个小组完成音量大小与音高高低实验后,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师生一起小结:
⑴ 我们把乐音的强弱叫做响度(音量),把乐音的高低叫做音高(音调),把发出声音的特色叫做音色。响度与用力大小有关,音高与弦的长短有关,不同的乐器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⑵ 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音量)、音高(音调)和音色。
⑶、不见乐器但能判断是什么乐器在发出声音,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音色。
⑷、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力度,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弦的长度和松紧。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老师顺势给学生演示“盒子”对声音的影响的实验:
⑴在盒子上套上橡皮筋(弦),松紧度跟学生木板上的近似。⑵学生用铅笔将自己木板上的弦支撑起来,老师将盒子上的弦用铅笔支撑起来。⑶老师用学生木板上撑有铅笔的弦与老师盒子上撑有铅笔的弦作对比弹拨。注意:铅笔支撑的弦长度相等,弹的力度相等,要求学生细细聆听,认真辨别。⑷小结:木板上发出的声音小,盒子上发出的声音大。⑸实验分析: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空气的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子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盒子有共鸣的作用,可以放大声音。
三、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四、学习总结:从积极性,动手制作能力,知识点掌握,合作精神等方面总结。
五、作业布置:制作材料不够的小组,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带起材料,准备下一节课进行用于操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你们小组准备制作什么乐器准备好了吗?
如果没有准备好,只能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团结合作,井然有序;要专心致志,不能大声吵闹;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要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要节约时间,动作麻利。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五、专业布置: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咸丰县坪坝营镇中心小学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