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为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2015-05-21黄敏霞
黄敏霞
在语文课堂中注入教师的奇思妙想,就一定能赢得掌声或笑声。下面以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谈谈对古诗教学的体会。
一、奇思妙想,使阅读理解领悟更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首诗,这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中的一首。诗句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乍雨初晴、风云变化的西湖景象。如果老师在上课时仅仅关注课文插图和文字,那么学生是无法领悟诗句真正的内涵的。每个对苏轼有一点了解的老师都知道,苏轼的一生,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派的排挤打压,先后被贬官三次,甚至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尽管一生才华横溢,但他的官越做越小,被流放的地方越来越远,越来越荒凉。他的一生仕途坎坷,遭遇许多的磨难。但是他不甘沉沦、积极进取,总能在苦闷中自我排解。写这首诗时,正是他人生被贬后谪居杭州期间所创作。如此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场暴风雨,而是间接在描述他人生中的这场暴风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诗歌所饱含的思想感情。为了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走进文字背后,我在课堂上制作了极其简单的课件,课件中输入“坚持己见”“贬官”“流放”“坎坷”“豪迈”等字眼,随着我的字正腔圆的表述,这些词语按顺序慢慢跳入学生的眼帘,把苏轼的一生概括浓缩为几个词语的串联,让学生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继而对整首诗也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整个过程只要一两分钟,却起到了深远作用。我想学生们以后再学苏轼的诗,一定不会那么快忘记课件中出现的那些中心词,一定不会忘记苏轼人生中的那场“暴风雨”。再读整首诗,一定有别样的感受。换作以往,我可能更多地是让学生预习,了解苏轼的一生,或是直接将文字投影给学生,让他们一读了之,然而收效都没有上述好。可见教学中一个细枝末节,一点奇思妙想,都能产生更微妙的效果,更深刻的领悟。
二、奇思妙想,使词句训练方法更稳
修改病句,是每个语文老师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经受考验与实践。讲到修改病句,很多语文老师都有体会。一般都是让学生先读一读,再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最后连起来再读一读这几个步骤完成的。小学阶段,常遇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词序颠倒、意思重复、概念不清、前后矛盾和分类不当。如果经常和学生讲这些非常“语文”的话题,不管是教学还是巩固,都会使明白的学生犯困,迷惘的学生发呆,课堂就会成为毫无生机的课堂。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课堂上我经常会做这样的事: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是一名治病专家,开设“专家门诊”,“正确诊断”并进行“手术”,让病人最快“康复”。当学生修改出现诊断错误时,我经常会说“科室跑错了,哪位专家愿意给治治?”;当学生改得太多时,我装作生气地说“这个句子只需做个微创手术,不用开大刀。”;当学生修改符号弄错时,我会笑着说“大夫,您看对病,却开错药方了,吃错药是要人命的!”当学生站起来哑口无言时,我给上幽默的一句“糟糕,这位医生还没有开设专家门诊!”之后学生们一笑而过……这样的练习总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度过,而学生们不管自己改得正不正确总会争着抢着来回答。有时,一点小招术,一两句小幽默,就让枯燥的练习变得有声有色。
三、奇思妙想,使习作教学把握更准
经常面对一样事物,会产生审美疲劳;经常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就会产生厌恶感。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呈现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要写的作业相对多了,要背诵的内容相对长了,自然要写的作文也相对深了。为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深入思考,怎样上作文课既能让自己轻松,又能受学生喜爱。我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要鼓励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才会有情感,也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一次,要求学生写《童年趣事》,我先不急着让学生回忆,而是用自己的一件趣事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时候,我的爸爸告诉我,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我很乖巧,读书也还算聪明,成绩在班上也算名列前茅。暑假里的一天,我正午睡,朦胧中,我听到说话的声音,我睁开惺忪的双眼一看,原来是爸爸和他的同事正在聊天。只听见爸爸的同事神秘兮兮地把嘴巴凑到爸爸的耳边说:“你知道吗,隔壁村大队书记的儿子,今年大学没有考上,别杀掉了!可怜啊,成绩一直很好,怎么会……”听到这里,我可吓坏了,坐在床沿上一动都不敢动,后背和额头直冒冷汗。爸爸看见我脸色苍白,赶紧问我哪里不舒服。我哭着说:“我不读书了,考不上会被杀掉的。”于是“哇”地大哭。引得爸爸和他的同事笑弯了腰……话音刚落,学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我问为什么笑,“这件事情十分有趣!”“文中的我很可爱!”他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于是我告诉他们:“这件事情是我的爸爸告诉我的,这也是我童年的一件趣事。你们的童年一定也有许多的趣事,回家好好盘问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为你再讲述一遍。明天我们来一次趣事大赛,看谁的趣事最有趣?”这就成了作文要求,一次孩子和父母情感的交流,一段美好的回忆。第二天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将趣事写下来告诉老师,让老师一次笑个够。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习作了,而是由听趣事到讲趣事再到写趣事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没有压力,只有动力;没有情绪,只有情趣。这样的写作教学,绝对比单纯的课堂讲述更到位。
由此可见,语文课中阅读感悟也好,词句训练也好,习作指导也好,教师不妨多设计点奇思妙想,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源头活水。这就如同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另一扇窗,学生将透过这扇窗,欣赏到别样“风景”。
【作者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