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写新闻
2015-05-20崔桂珍
崔桂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名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当时我们几位同学在《辽宁日报》实习,每次采访写作时,实习老师都叮嘱我们:最好换个写法!能不能换个角度?三十年了,每每采访归来,我耳边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换个写法,换个角度!
换个写法,说白了就是换个角度。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或同样的报道任务,要想准确而深刻地反映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写出独家新闻,就必须下苦功夫研究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换个写法就会有新的发现。新闻角度是指记者从不同的方向、立足点、突破口去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使其更好地将真正的新闻价值显现出来。新闻写作如果没有新颖合适的角度,新闻作品就失去了立体感、鲜活感和层次感,受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发现独家新闻或者对同样的新闻事实做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和他人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以小见大写新闻
人们常说:透过每一滴海水可以探究出大海的本质。面对同样的历史背景和报道任务,我们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小见大的手法多用于写作成就报道,这也是解决以往有些成就报道存在“空洞无物”问题的上策,就是通过具有典型性的小事或普通人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物来展现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即从个体和局部做文章,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的变化,来折射和反映整体全局的变化。从2009年各媒体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成就报道来看,以小见大的手法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现了很多以“一张黑白老照片”“一座老房子”“一张旧粮(布)票”等为突破口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伟大成就的优秀选题和成功作品,收到了“滴水观沧海”的效果。
二、以平民视角写新闻
我们日常采写的时政报道,尤其是会议新闻多是“千会一面”“百文一腔”,受众很不买账。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就要从平民的角度去考虑新闻,从平民的角度去捕捉新闻,从平民的角度去写新闻,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平民写法“变全景式扫描为微观具体的再现”,用平民思维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对重大新闻进行精心解读,努力提高报道的有效性和作品的关注度,对素材比较“硬”的新闻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和记者思考,通过“平民化”的手法变得“软”一些。比如,去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当中,各路记者力求突破传统的报道思路,纷纷抓住了“低碳”“环保”“土地使用”“住房”“医保”“就业”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去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将一些“硬”的素材变得很“软”,受众特别容易接受。
三、多元思维写新闻
面对习以为常的新闻事实,我们应该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单一的到多元的、从单向的到双向的,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当今社会中的新事物,对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审视分析,围绕新闻事实不断地提炼升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找出最能反映新闻实质内容、最能表现新闻主题的角度,采写出与过去对这一类问题不一样的“这一个”报道。比如:1993年,由铁岭市工商局承办的岭东农贸市场开业,记者在采写这一新闻事件时,敏锐地发现火爆热烈的开业庆典仪式只用了二十几分钟,举办方没有收取一份礼单也没有留一位嘉宾吃宴。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很难让人相信。于是,记者果断地写出了“不一样”的新闻稿件——录音述评《一次“缺项”的开业典礼》,受到听众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并在当年荣获了辽宁广播优秀新闻奖。同样,录音报道——《劣质汽水里流出的忧与思》也是在司空见惯的生产、消费大检查中,记者避开“老八股”式的总结式宣传手段,深层次地剖析了劣质汽水产生的根源,以及它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忧”,有关部门应该怎样地“思”,社会反响很好。
四、逆向思维写新闻
转换视角、创新思路,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方法,从老问题中选出新角度,旧材料也能写出新意来。逆向思维写新闻我们也称之为“反弹琵琶式”的写作视角:就是通过精心采访,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思考问题,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者探索出别人未曾采用过的方式方法。
客观事物常常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宣传上往往是一阵风,人云亦云,千篇一腔。如果采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当他人选择正面角度时,我们看看能否从反面选。从正反两个方面做文章,这样采写出的新闻往往能出新创奇、独树一帜。比如:1993年,一年一度的全国范围内的预算外大检查活动中,多数媒体在报道中都是采取常规的正面报道思路,宣传大检查成果,查处“小金库”数量,上缴财政资金数额等等。而我们在进行常规报道的同时,又推出了录音述评:《“小金库”年年查年年增长的原因何在?》这在当时,可谓是既切中时弊又独辟蹊径。情人节本是西方的“洋节日”,但近年来被我们的商家炒得越来越火爆,一些少男少女也是盲目跟进。面对这些,我们采写了《情人节里的冷思考》一文,反弹琵琶,呼吁人们过情人节要适当、适度,量力量情。
五、于细微处写新闻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艺术家罗丹的名言。同样的道理,我们说新闻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工厂、在农村、在学校、在机关、在市场……只是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面对那些静悄悄发生的不为人们所关注的表象,如果我们用心去揣摩、去挖掘,从大处着眼,于细微处发现变化,并将细微处与整个经济建设或经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就能产生恍然大悟、以微小见硕大的效果。
我们的前辈、新闻记者的楷模范敬宜在1982年春天去康平县两家子公社采访时,夜宿乡长办公室,一住几天都没有发现什么新闻线索。他由此联想到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前,也是在农村采访住宿乡长办公室,因为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常常在夜晚来堵截值宿的乡长讨要种子化肥、讨要口粮或借钱看病等等,一夜无眠。他想:农村实行土地包产到户以后,农民不再找乡长、敲乡长办公室的门了,两相对比,这是多么大的变化!他马上以此为素材写就了著名的《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的短新闻,传达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农村生活逐步改变、农民逐渐富裕起来的大发展、大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写法、换个角度写新闻,需要记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审视那些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从老问题中选出新角度,采写出让受众满意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铁岭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