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2015-05-19刘炜
刘 炜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初中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这些作品。而高考《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文本定位】
《归园田居》安排在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古诗单元。它按照时间脉络,选择各时段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进行鉴赏。
而《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让我们认识到在那个黑暗、污浊的乱世,朴实的生活是何等的不易,真实的自我是何等的可贵。同时体会诗歌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社会作用。
【目标确立】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引发共鸣。
【文本解读】
《归园田居》描写的是质朴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用不事雕琢的语言将平凡的乡村生活表现得亲切、自然。抒发了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归隐的喜悦之情,彰显了“洁身自好,返璞归真”的人格魅力。全诗语短情长,如歌如画。
探讨一:归隐与出仕的抉择
陶渊明此次的归隐是经历五次出仕、四次归隐反复后最坚决、最彻底的人生选择。这之前的陶渊明对人生也有很高的期许,从他的《读山海经》,我们看到了金刚怒目式的斗士形象,也看到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努力与挣扎。然而只有经历了世事的磨难,才洗去了满身的隐忍与浮华,只有承受了生活的重压,才挺起了精神的傲骨,活出了真的性情。
当他了断了对官场的牵绊,不再犹豫、不再彷徨时,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令人折腰的世俗有了更清醒和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勾画。
探讨二:扎根田园、诗意生活的选择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之宗”,但那是死后的事。生前的他穷愁潦倒,举家食粥尚且不能,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然而我们并未从诗中读到苦楚哀怨的悲情,相反,感触到的是恬静和谐的温情。这样的榜样作用,令后世人亦不再沉溺于物质层面的生活,重新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陶渊明是身体力行的劳动者。他没有其他读书人的清高,没有鄙视劳动的粗陋。他在劳动中感受着脚踏实地的人生真谛,平平淡淡的生活情趣。他有两大爱好:读书与饮酒。读书不为功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诗意地活着。饮酒忘却忧愁,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去留,陶然地活着。归隐后的陶渊明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期,篇篇诗文,抒写真情,开掘着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他的作品歌咏着并不完美的人生,赞颂着无私慷慨的自然,缅怀着质朴真挚的乡情,打动着一代代的读者。
生前没有丰功伟绩的陶渊明,死后的声名影响却与日俱增。他的人生选择,让后人重新将执着于天的目光,投向了脚下的大地,从而在平凡的人生路上走得真实,走得诗意。
探讨三:人如其文,诗如其人
不张扬、不矫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本诗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句一景,将最具乡村特色的景物进行了构图,构成了安居乐业、恬静祥和的意境。不仅如此,诗歌化物境为情境,情景交融。
真诚的陶渊明,诗歌抒情自然、真诚。本诗运用直接抒情和比喻、双关、对比等修辞手法间接抒情。将自己的喜与憎,爱与恶的心境表露无遗,对读者赤诚相待。
【教法选择】
根据中学生爱绘画、爱书法、爱唱歌的特性,用大语文的教学观,留心处处皆学问。在课件的制作中,选取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与林逋《梅妻鹤子》图片来比较辨析。选取楷书作品《归园田居》来正音,释义。选取流行歌曲《归去来兮》来赏析歌词中的意象。通过多样化的尝试,让学生一饱“视听”之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爱探究,但容易忽略文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文本阅读,注重其阅读感受,合理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勤思、善思,并适时归纳总结,启发延伸,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文本,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中国文人,画家用笔留下他的风姿,书法家用墨书写他的诗文,音乐家用歌传唱他的情感。
下面有两幅画请辨识,哪一位是陶渊明?并请说明理由。学生以菊为标志,辨识出了陶渊明。还可拓展“南山”“东篱”“渔翁”等意象亦是隐逸的标志。
设计思路:用艺术之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请学生阅读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概括要点,并谈谈“我所认识的陶渊明”。(注:①宦海中地位一直卑微的陶渊明。感受:历经坎坷,抑郁不得志;②诗文创造自成一家,作品脍炙人口的陶渊明。感受:国家不幸诗家幸。)
请学生谈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注:教师讲述陶渊明曾祖陶侃被门阀贵族讥笑,潘岳望尘下拜的故事。)
让学生谈出体会:东晋是个乱世,王朝偏安一隅,世袭的门阀制度,令有才者无处伸展,世人虚伪。
设计思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再讲解内容,对其思想内容较易理解。因为学生对陶渊明为何不能激流勇进,担当匹夫之责,而非要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是有不同看法的。
三、进入文本,展示书法作品
欣赏楷书作品,感受优美文字,同时扫除字音障碍,解释生僻词义,可让学生自由读。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听后谈感受。(注:乐曲是舒缓的、悠扬的,诗文是朴实无华的。)请学生把握节奏,有感情朗读。
设计思路:通过汉字之美,欣赏我们民族的瑰宝——书法。
通过个体读、自由读、整体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诵读的节奏、重音,并能根据诗歌内容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再通过朗读比较和教师点评进一步理解诗的意境。
四、欣赏文本
阅读诗文题目,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全诗主题。(注:归。它不仅体现宗旨,还贯穿全文内容,是诗的题眼。)
问:诗题中还有哪些隐含信息?(注:①为何而归?②从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后如何?)从诗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解读。
解读问题①主要抓住关键句一二、五六句。从中了解陶渊明的个性追求:
A.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本性崇尚自然。
3)自然侵蚀。由于东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但雨水多呈酸性,气候潮湿。受风吹日晒雨淋,森林古道受到的侵蚀程度较大。一方面原有泥土道路及边坡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块石路面长期受到风化作用的情况下,出现了崩解破碎的现象。
B.以双关、比喻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C.表达官场生活压抑、束缚,田园生活令人神往、快乐的情感。
解读问题②抓住诗歌凝练的语言进行分析。作者以后悔、失望的心境,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污浊官场的批判,以及自己傲世独立的品质。
解读问题③抓住关键词,深层次领悟作者质朴的生活方式,返璞归真的思想品质。
解读问题④诗文选取了哪些意象?如何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方宅、草屋表现他安贫乐道的思想;榆柳、桃李是自然对他的馈赠;远人村、墟里烟是亲切和谐的农村生活;暧暧、依依两个叠词既表现了音韵美,又渲染了清新的意境;狗吠、鸡鸣是安居乐业的气象;无尘杂、有余闲是逍遥自在的体味;樊笼是对官场的厌弃;复得返自然是失而复得的欣喜。)
设计思路:解读诗歌的意象之美,这是创造性的阅读,也是发现美的历程,加上自己的点评,会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美,陶诗的语言既是清新的,也是自然的;言有尽,意无穷,需用心品味。
五、小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陶渊明正是经历了仕途的坎坷,才在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在、平和的心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本诗运用了比喻、双关、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白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六、拓展延伸:古代诗文与流行歌曲
《归去来兮》歌词(略)
鉴赏:从歌词选取的意象中去分析抒发的感情。共分五节,首尾两节相互呼应,直抒胸臆。中间三节用意象来抒怀。第一,用吉他来宣泄自己的愤激的情感。第二,用老友表现历经沧桑后对真情的渴望。第三,用清茶和烟来表现平凡生活中向往的宁静。
设计思路: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为学生再读陶渊明造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通过课外延展,进一步考查学生鉴赏诗文的方法与能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并将诗写一遍练字。
2.赏析《归园田居(其三)》,与同学交流。
3.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