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迹,与两会同行
2015-05-18赖惠能
小康 2015年7期
赖惠能
都说两会采访很累,像打仗一样,的确,开头几天还行,会期过半以后明显疲惫,白天开会,晚上整理采访录音和资料,然后写稿,发稿,每天都要弄到凌晨一两点钟,持续一周以后确实状态明显下降。
除了睡眠不正常,还有饮食不正常。有一天上午泡了半天会,十一点半散会后碰上西藏青联副主席格桑罗布,向他请教高原医学方面的内容,不知不觉聊深了,一看时间,已经12:50多了,当时约好下午一点采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当我匆忙赶到时,蔡院长经验老到地笑问:“没吃饭吧?”我还硬充好汉说吃了点。不过肚子咕咕叫出卖了我,一边聊一边不知不觉把他跟前的水果全吃了。
最焦虑的其实是心理上的压力,每天要看海量的资料,从中删选出合适的提案,要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尤其是这次两会采访除了我们《小康》网站,微信要立即发布以外,还要向求是网供稿,这是新任务、新尝试,幸不辱使命,编发了九篇政协委员访谈,得到了委员们的重视和好评。
记者就这样,累并快乐着,当然更多的是欣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的张泓铭是一位非常敬业、严谨的学者。采访完发稿后,还经常和我交流对提案的看法。今年两会,他做了很多调查研究,提出了十来个提案,在会议临近结束前,他还把因为时间紧我们没来得及报道的提案一并发到我的邮箱,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他说:“你们《小康》是一个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希望你们继续关注对老百姓切身利益至关重要的提案。”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惠民是科学家,严谨是他的一贯作风。我们写完他的专访稿后已经很晚了,他还认真审稿、逐字逐句修改,还再三表示感谢说:“你们的记者真的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