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多样教学情境 营造灵动生本课堂

2015-05-18张云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情境

张云

摘 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其实质在于“以生定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生命的牧者,创设充满生活性、学科性、情感性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生本课堂,让学生追寻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最终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感悟。

关键词:生本课堂 教学情境 知识感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教师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学生全面参与以营造出生本课堂独有的灵动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境的多样化创设。

1.从教材中寻找重点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依托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在教学设计之初,对重难点的解读要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情境的创设,运用案例法、比较法等方式对教学内容逐层剖析、化繁为简。

2.从生活中寻找疑点

地理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寻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结合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3.从新闻中寻找热点

在时事新闻中,有很多与地理相关的热点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四川省近年来为何多次发生地震?北方今年夏季为何持续暴雨?提倡“光盘行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地理的视角解读这些话题。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必要基础,从而创设出具有灵动气息的生本课堂。具体来说:

1.灵动的生本课堂要以有效互动为前提

以生为本的课堂,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课堂思维的活跃度、学习情感的达成度。同时,还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开展。

2.灵动的生本课堂要以问题研究为引领

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分析、最终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要有问题的意识,分析问题解答的线索,在归纳总结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的脉络和体系。

3.灵动的生本课堂要以创新实践为目标

教学的设计以教师预设为主,但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学生来最终完成。以生为本的课堂,要让学生在预设之外进行实践创新,这种实践创新,可以是课堂之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是课外探究的问题拓展。

下面所举的教学案例,来源于作者关于“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课堂实录,该课例荣获第六届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高中教学方案类一等奖。

一、课堂实录

导入: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同的地域环境为人类创造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是“地域文化与人口”。什么是文化?你能举例说明吗?

课件展示:代表文化的服饰、建筑、饮食、符号等

生: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刀耕火种时期的“生产文化”;社会建设中离不开的“制度文化”;人与人沟通所需的“语言文化”;我们的校园历经百年形成的“景观文化”等。

师:可见,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课件展示:四大菜系、中西建筑等

师:看完这几组图片,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性。

师: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四大菜系抑或八大菜系,至少说明不同地方的老百姓其饮食偏好各具特色。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淮扬菜清淡(清蒸蟹粉狮子头);四川菜麻辣(麻婆豆腐)等。

师:口味的不同,其实和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谁能给大家稍做分析?

生:淮扬菜以鲜活产品为原料,在调味时讲究清淡,追求食材的本味;川菜的麻辣是因为四川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所以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师: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差异很多是建立在地域环境差异的基础上的,当不同的文化根植于不同的地域时,就拥有了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如果再放大到中外之间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举举例?

生:中国古代诗词中用“东风夜放花千树”“东风吹柳万条斜”形容东风和煦,充满生机与温情;用“古道西风瘦马”“昨夜西风凋碧树”形容西风凛冽,象征衰败与凄凉。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与他所感受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有关。

师:不同的地域环境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还对人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首先放在“外国文化与人口”上。以爱尔兰和印度为例来对比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

课件展示:爱尔兰和印度(政区图、景观图)

生:(总结)婚姻稳定,早婚早育,人口增长快;婚姻不稳定(巴西离婚率高,爱尔兰流行晚婚、不婚),人口增长慢。多数宗教都鼓励生育,反对堕胎,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势力,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人口增长。

师:让我们再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历史轨迹,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吴越人的婉约、燕赵人的侠义、齐鲁人的豪爽、关东人的粗犷,这些鲜明的文化印记,无疑是受该地域文化的浸润所致。我们不妨以南北方为例,先来感受一下它们之间的空间地域文化差异。

课件展示: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建筑、饮食、戏曲等)

生:南船北马、南床北炕、南米北面、南柔北刚、南繁北齐(语言)、南尖北平(建筑)等。

师: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除了体现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也表现在古往今来的时间轴上。同学们能否就中国的婚姻观、生育观、职业观、居住观等观念在传统文化的陋习与现代先进文化间进行纵向对比?(分成四组,一组一专题,探究讨论,最后选派代表汇报)

小组一:婚姻观

封建陋习:早婚成俗;门当户对;亲上加亲

(原因)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这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寿命短的特点所决定的,当时的生存现状要求下一代人尽早进入生育周期以增加人手,并确保宗祀延续。此外,也与封建统治者需要用婚姻来达到社会的稳定效应有关。

(资料)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规定凡男20岁、女17岁不婚者,罪及父母。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不嫁者“五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形同逼嫁。北周武帝曾诏示天下:男年15,女年13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明、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女14岁。国民党政府则规定法定婚龄为男18岁,女16岁。

现代文化:晚婚时尚;自由恋爱;丁克家族

(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的文化水平随之提高,受教育年限延长的影响,使得婚姻年龄相应延后。另一方面,育龄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也随之提高,生育观念相应发生转变,在当代中国人口压力十分沉重,适当晚婚有利于降低生育率。而女性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她们的生活重心由家庭转向事业,部分人为此选择晚婚,甚至不婚。(补充:中国的人口政策)

小组二:生育观

封建陋习: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生儿育女,天经地义

(原因)古代要求多生育子女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的财富增值以人口规模的增多为主要手段;二是确保宗祀的延续、家族的传承;三是确保国家的兵力。重男轻女是因为:一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时期,男子能够从事较多的体力劳动,满足家庭的生存需求;二是农村中一般规定女子无田地,从而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三是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为家族延续香火。

(资料)女子无地位,客人来了不得上桌同食,不得参加祭祀活动等

现代文化:提倡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

(原因)一是受到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二是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之后,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家庭开支中比重很高;三是现代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少生优生能够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助其成才。

(资料)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一个是社会原因,中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现象还存在;二是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人觉得生男孩比生女孩好;三是现代医学技术中的B超可以检查出胎儿的性别,有传统观念的人可能会选择性地生育男孩。

话题引申:中国现在的人口资源状况是未富先老,我们是要鼓励生育缓解未来的养老压力?还是要继续控制人口规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学生探讨结果:目前整体的人口政策应该依旧以控制人口为主,但可以在局部地区适当放宽限制。

小组三:职业观

封建陋习: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重农轻商

(原因)古代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考取功名,然后当官成为统治者,从而摆脱原先贫寒的生活、卑微的社会地位。封建统治者从稳定性和财富均衡等方面考虑,喜欢根植于土地、安于现状的农民,而不喜欢流动性太强、个人拥有太多财富的商人。

现代文化:重视经济发展

(原因)国家政策的变动使重视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不但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水平,客观上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料)多年前那句“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著名口号就是对这种重视经济发展政策最精要的概括。当国家政策向经济发展方向倾斜时,国人的创业热情迅速爆发出来了。

小组四:居住观

封建陋习:安土重迁

(原因)一方面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父母在,不远游”,以孝为先;另一方面,过去人们以农耕为主,以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为主,固守田园。

现代文化:四海为家

(原因)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将原先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打破,人们职业选择的转变(重视经济发展),使得地域联系更加宽广。

(资料)在我国农村中,常有“女嫁不出村”的习俗,据有关部门对全国6个省市1441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农民的通婚范围不超过方圆25公里,84.7%的农民通婚不出县,51%的农民通婚不出乡,30%的农民通婚不出村。

19世纪,欧洲皇室盛行互相通婚,在这个人数并不多的“小圈子”里,这样的习俗可以“门当户对”,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但近亲结婚导致作为血友病携带者的维多利亚女王将病遗传给了子女,并导致欧洲王族内至少出现10名血友病患者和6名携带者。

师:文化是由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也要借助人去诠释和体现,当文化被赋予了地域的前提时,其个性突出、差异显著,无论是从空间轴,抑或从时间轴去探寻,我们都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给人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可能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迁移、人口的素质。

二、课外探究

南通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过渡地带文化的显著特征。其特点可用八个字概括:襟江负海,南风北韵。“襟江负海”指南通人特定的生存环境亦即南通历史文化的分布空间,“南风北韵”则是指南通历史文化的特定模式和传统。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下面罗列的地域文化项目中选择一、二项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形成有关“南通地域文化与人口发展”的研究报告。

学生参考研究项目:

盐文化;风筝文化;建筑文化;稻米文化;语言文化;纺织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师范教育文化;民居装饰文化等。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海燕.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地理教育,2007(6).

[4]朱琰.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黄毓任.南通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教学情境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