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不再“安静”
2015-05-18万云云
万云云
前不久在郭声健老师的《守望音乐教育》一书中读到他独特的课堂教学观——“安静的课堂更可怕”。细细品味,回望课堂: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音乐活动,他们神情兴奋,七嘴八舌,手舞足蹈,哄笑一片,教室里似炸开了锅。面对此情此景,大部分教师眉头紧蹙,对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甚为恼火,最后学生终于在教师严厉的制止下收敛行为,顺从而安静地听讲,不再“轻举妄动”。渐渐地,当教师再次要求他们“动”时,他们却习惯了安静,不知道长此以往,音乐还能否在他们内心激起波澜。或许这也正是郭老师对“安静课堂”的忧虑——在静态中学习音乐,无异于捆绑学生的手足,束缚学生的大脑,他们的创造思维以及鲜明的 个性,终将在安静中被泯灭殆尽。“教学不再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音乐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指出音乐课堂要体现多维目标,关注学生的音乐兴趣与个性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迅速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受“拘束”,让课堂不再“安静”。
一、变动位置,让音乐课堂“和谐”起来
走进教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学生的座位通常都呈队列式摆放,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前面。座位的这种摆放形式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些束缚,如学生进行律动、游戏时受到空间的束缚就无法放开手脚,另外,当教师进行动作示范时,后排学生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因此,作者在上音乐课时就改变了座位的摆放形式:沿教室左侧开始摆放,至教室后面再往右转到教室右侧,然后再沿右侧摆至最前面,呈现出一个“U”字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走进“U”字的开口端上课,可以很方便地走到每一位学生的身边,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帮助、鼓励和肯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尤其是在律动或是游戏活动时,学生再没有了空间的束缚,甚至可以走到教室中间尽情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
例如,在《微笑波尔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示范,然后快速而准确地跟着做出动作,没有“七嘴八舌”,没有“哄堂大笑”,有的是积极与专注。当作者带着学生一起跟随音乐律动,他们情不自禁地向作者围拢而来,在学生的包围中,作者感受到的是学生全情体验、分享音乐的忘情与快乐。
二、巧用律动,让音乐课堂“动感”起来
律动,是指用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而“动”也正是儿童的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孩子善动的特点,巧妙地穿插律动教学。律动中最为简单的是基本的身体动作,运用这些动作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节奏和速度的练习。最容易表达的是“拍手”动作,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和速度的感受力;“列队行进”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节奏特点,“走”的动作相对平稳,适用于感受节奏平稳、情绪平和的音乐;“单脚跳”动作轻巧、活泼、动感,有助于感受跳跃性的节奏;而“奔腾”动作则可以运用在弱起节奏的体验中。除了身体的基本动作,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身体姿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a感受力。比如针对音阶练习,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做如下动作:do——蹲下,re——半蹲,mi——坐凳子上,fa——叉腰,sol——抱胸,la——摸肩,ti——抱头,do——手上举。用这样的身体姿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根据音乐大胆设计动作。
例如,在《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中,作者要求学生在歌词“恰恰恰”处设计一定的身体动作,两段歌词共八处“恰恰恰”,要用不同的动作去表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大胆创新,最后在音乐中,他们有的拍手,有的扭腰,有的拍腿,有的咂舌,有的模仿新疆舞蹈的动作扭动脖子,还有的学生转起了眼珠。经过充分的“动”,学生不仅对音乐的节奏有了较深的印象,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快乐游戏,让音乐课堂“趣味”起来
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中,学生必将在愉快中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如在讲授x xx︳x xx︳x xx︳x x‖这组节奏时,作者先带领学生用节奏名“ti”和“ta”将节奏喊出来。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节奏名喊出节奏的能力,作者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身体姿态组合表现节奏谱:“站立”代表四分音符,“两名学生手拉手”代表两个八分音符,“右手上举站立”代表小节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很顺利地站成了一组人体节奏谱。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人体节奏谱加以变化,组成另一种节奏:xx x︳xx x︳x x︳xx x‖,指导学生看着人体节奏谱用节奏名喊出节奏。最后作者让学生自由组合节奏,并对能迅速用节奏名喊出节奏的学生进行奖励。在这个游戏中,游戏要求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生怕自己不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因此他们积极投入,注意力集中,在“动”中收获颇多。
游戏同样适合于竖笛教学,游戏可以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起来,对于刚刚学习吹奏sol、la、ti三音的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若只是一味地进行指法与气息的练习,他们的兴趣以及注意力将会很快转移。在教学中,作者设计了吹奏接龙游戏:找出三名学生围圈站立,由第一名学生先吹出sol,按顺时针方向,第二名学生吹la,最后一名学生吹ti。第一名学生再吹la,接下来的学生依次吹ti、sol。如此循环下去,直到吹破音的学生被淘汰,然后再请一名学生继续参与游戏。游戏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吹奏要求会格外注意,而那些被淘汰的学生也能在明确自己失误的原因后积极参与纠正练习。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所有学生的吹奏技能将会迅速得到提高。
音乐是灵动的,音乐教师更应学会灵活与变通,精心为学生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尽情地展示自己,多创造“手舞足蹈”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安静”的课堂中尽情享受音乐的魅力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