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探索市场化培训新路径
2015-05-18
“十年风雨铸辉煌”,河南“雨露计划”实施十年来不仅富民效应日益凸显,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而且有力推动了地区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为中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河南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雨露计划”培训基地260多所,涉及专业40多个,年培训能力30余万人,已形成遍布全省、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2004至2005年培训贫困农民3 4万人,从2006年以来,河南省每年安排20万人的培训任务,10年来累计投入培训资金10亿多元,培训贫困农民200多万人,转移就业近180万人,累计劳务输出创收400多亿元,辐射带动了近600万农民增收,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年均收入、现金收入的50%和65%。
依靠培训:扩大富民效应
通过培训,学员们熟练地掌握一门务工技能,拿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可提高他们外出务工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增强自主致富和创业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据2012年底统计,全省5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劳务收入624.45亿元,其中通过培训转移创收156.1亿元。
根据对去年河南辅读职业学校安置在苏州恒欣科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20位培训学员的跟踪调查显示,学员月工资收入高的达3700多元,低的有2000多元,年平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以贫困家庭平均4口人计算,仅此一项,学员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可达7500多元,一举摆脱贫困。再如信阳市浉河区贫困农民苏泽礼,参加了市电子学校电子专业培训后,先打工,后当老板,2010年在广东中山市开办了“中山新同益电子厂”,现有员工500多人,年收入300万元以上,不仅自己致了富,而且解决了许多乡亲的就业问题。据统计,经过培训的外出打工者比未培训的月收入高500元以上;在企业裁员的情况下,经过培训的大多都被保留下来,成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随着“雨露计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所产生的富民效应不断凸显。“雨露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带动劳务输出,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一批务工,全村脱贫”的良好效果。
通过培训转移回乡创业,促进了贫困地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务人员通过在外打工实践,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才干,他们将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了解的信息和获得的资金用到回乡办企业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等方面,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对全省10243个贫困村不完全统计,打工致富后回乡创办的企业多达8600多个,成了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信阳市新县大力发展涉外劳务,近几年来组织3万多人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打洋工”,赚外币,通过发展涉外劳务经济,使贫困落后的新县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返乡后纷纷建厂和发展第三产业,有的在县城和自己村庄建起了“小别墅”、“小洋楼”,开办了绿色“庄园”,成了当地最亮丽的一群人。
严控基地质量:竞选+动态管理
为确保培训质量和水平,切实让贫困地区农民学到技能,河南省把选好培训基地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制定培训基地准入条件及标准。省、市扶贫办分别制定了严格的省、市、县级“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准入条件及量化标准,不达标的培训学校不得参加培训基地的评选;二是公开竞争确定培训基地。打破行政、行业管理界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省、市、县级培训基地准入条件及标准,公开竞争评选培训基地,择优确定培训基地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培训基地一年一评定,不搞终身制。对培训工作开展好的继续保留,并增加培训任务;对培训工作任务完成不好、有问题的,撤销培训基地称号,三年内不得参加基地评选。通过以上活动,保持了培训基地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紧盯市场:探索改革试点新路径
2008年以后,随着劳动力市场变化和贫困农民需求增加,河南省变过去单一短期劳务技能培训为职业教育助学工程、短期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提升工程和组织、引导社会企业开展就近就地培训就业工程,共同开展拓宽了工作面,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受到了贫困农民欢迎。
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做到了“适应市场需要、服务二三产业”,针对贫困劳动力招收的专业均为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与市场对接,并制定了严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进度、课时、理论和实操课的比例都进行了合理安排;师资力量上,各学校都挑选了教学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教,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打造了一批培训品牌,洛阳保健护理、周口科技学院模具与数控、长垣的烹饪、新县涉外劳务、濮阳家政服务、南阳玉雕工艺、三门峡旅游与服务等,已经成为全省扶贫培训的优势专业。
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行定向、订单、冠名培训。要求各培训基地要围绕河南省大中型企业需求和产业聚集区发展需要,广泛开展“百校千企”、“ 千企万人”培训工程,努力达到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解决当前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