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创新思路 强化监管 形成品牌
2015-05-18
近年来,重庆市“雨露计划”工作紧紧瞄准贫困农村、贫困群众,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就业需求,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创业一人、脱贫一片”、“资助一人、帮助一家”的思路,始终把资金监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方式、手段和机制,开展各类培训和资助,使10万名贫困家庭子女读中职、高职和上大学得到资助,成功注册了“重庆雨露技工”商标,为新阶段贫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索了路子。
一个瞄准:就是精准扶贫,始终紧紧瞄准贫困农村和贫困人口
重庆始终把“雨露计划”实施作为精准扶贫的最好载体和主要措施来抓,所有的培训、资助都必须紧紧盯住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效益。实际工作中,工作重心突出贫困学生为资助重点。重庆市在48万户贫困家庭中,因学致贫14.7万户,占30.4%,因此各地加大了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2013年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中职、高职生活费补助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对应届高中毕业的建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实施定向招收全科医生、全科教师,在免学费、住宿费基础上,当年补助生活费6000元,第二年后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
两个需求:就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始终紧紧盯住市场就业需求和群众发展产业需求
培训工作有没有生命力、可不可持续,关键在于市场需要不需要、群众有没有需求。学校开设的各种专业的培训,都始终坚持瞄准市场和群众需求。每年年初,都要深入到贫困村、贫困家庭中征求意见,到市场、企业了解就业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三个管住:就是把监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管住资金、管住机构、管住自己
实际工作中,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真正实现管住资金、管住机构、管住自己。一是实行跟班监督员制度。从2014年起,重庆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在社会上聘请了部分大学生扶贫志愿者,对所有培训项目实行跟班监督,规定跟班监督员每个班连续同吃同住10天;二是义务监督员制度。在培训机构不知情的前提下,每个班从培训学员中随意抽2名学员作为义务监督员,及时报告和反馈培训情况;三是报账抽查制。对每期培训班报账时,按照不少于培训学员10%的比例进行电话抽查,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核减报账资金;四是黑名单制。凡是在培训中弄虚作假被发现(检查中发现、群众举报),经核实无误的,取消其扶贫培训资格;五是明察暗访制。每期培训班至少两次例行检查,一次在开班时,一次在结业时;至少进行一次暗访;六是网络监督制。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对培训机构进行远程监控和全程摄像。七是监管负责制。所有培训项目,必须经市扶贫办主任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在此基础上,重庆市还制定了培训项目监管责任,由培训机构所在区县扶贫办、市扶贫办人力资源开发处和资金监督管理处分别各自承担。同时明确,对培训项目的立项、培训中的监督必须3人以上承办,防止个人说了算,搞暗箱操作。
四个创新: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品牌、创新手段
近年来,紧紧围绕提高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发展产业三大能力,按照“围绕中心任务、瞄准扶贫对象、调整培训结构、突出三大重点、强化监管机制、提高培训效益”的总体思路,不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监管机制、雨露品牌多个方面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在培训项目设置上,重庆市坚持年年有新专业;二是在培训机构选择上,采取政府集中招标、社会化服务统一采购、机关办公会资格准入认定等形式,在培训机构自荐、区县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三是在培训内容上,不断推出新主题;四是在打造“雨露培训”品牌上,成功注册了“重庆雨露技工”商标,培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