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文章鲜活起来
2015-05-18郝翎西
郝翎西
那天,我和妈妈去游泳馆。游泳馆里有很多人在游泳,看到他们像鱼一样自由自在的,我羡慕极了!要是我也可以游得那么快乐、自如,该多好呀!就恳求妈妈给我报了班。教练拍拍我的头,鼓励道:“小孩儿学得快,只要你好好练,准能超过叔叔阿姨们。”太好了,我高兴地拍手说:“我一定要学会。”
教练先是让我去1.5米的池子里。第一次下水,我的腿有点发抖。从梯子走进水里后,我感觉水压着我的胸口,喘不上气。我紧紧地抓着池子边的扶手,一动都不敢动,只要一动我就觉得好像要沉下去。教练就在池子边教我憋气。我慢慢尝试,开始能憋两三秒,慢慢地,10秒、20秒。后来,我又尝试着松开手,这下我可以浮上来了。学会了憋气,我趴在水里做着翻、蹬、夹的动作,再学划水、登水,就容易多了。4天后,我已经能在池子里自由自在地游了。怎么样,我学得快吧?
一天,教练让我去2.3米的池子里游。2.3米!我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赶紧问教练:“教练,真的是去2.3米泳池里游吗?”教练很坚决地说:“不仅要游,还要从2米的跳台上跳下去。”我顿时就吓傻了,这怎么可能,从那么高的跳台上跳下去,还不得摔死呀?这不是要我命吗?不行,我不跳。教练根本不在乎我的紧张,他严肃地警告我“你要不跳下去,我就把你推下去。”太恶毒了。没办法,我只好一点一点挪到跳台上,往下看了一眼,天呀,太高了。腿发软,心怦怦跳个不停,再也不敢往下看了。我想退回去,可教练就在身后,他也许真的能把我推下去。推下去?更可怕了啊!下去了,小命是不是保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吓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早知道这样就不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一回头,教练正向我走来。难道,他……他……要推我?我一害怕,猛地一跳,就掉下去了。
身体拍在水上时像有无数根针扎自己一样疼,我顾不了那么多,入水一半时本能地憋住气,身体不由自主地浮上来。我拼命地往岸上游,也不知道是蛙泳还是什么动作,反正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了一个梯子,我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一把抓住扶手,猛地往上一蹬,上岸了。我坐在池子边,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自言自语道:“我活下来了。”
这时,教练走过来,笑着送给了我一块糖。糖很甜,我的心里更甜。回家后,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怎么样,我很棒吧,你想为我竖起大拇指吗?那就快点儿吧!
作者系黑龙江省大庆市
龙北第二小学四(1)班学生
【专家处方】
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具体描绘。成功的细节描写,总能够最真切、深刻、生动、传神地把人物内心世界最本质的东西鲜活地捧示给读者。
《请为我竖起大拇指》的小作者通过对自己学游泳时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又胆怯,聪明又幼稚的孩子,让人读后觉得既可爱,又符合生活本质,十分真实。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刚学游泳时,一个“抓” 十分传神,写出了她站在池边紧张的情形。后来,教练要求她从跳台跳下时,小作者用了较大篇幅进行了描写,“一点一点挪到跳台上”,多么为难,多么不情愿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多么委屈,无助;“掉下去了。”一个“掉”字运用得多妙,被教练所逼,情势所迫,不得已为之,根本不是跳下去的。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学习跳水过程中的表现。
语言描写典型真实。“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准备学游泳时,我信心满满地保证“一定要学会”。听到教练要自己跳水时,不免疑惑 “教练,真的是去2.3米泳池里游吗”?终于游上岸后,庆幸地说“我活下来了”。这些语言简洁,不拖泥带水,又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所独有的,具有真实、鲜明的个性。
心理描写层层渲染。小作者很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展示了自己心理活动的经过。学游泳的过程开始时“羡慕极了”。等到自己会游了不免得意起来“怎么样,我学得快吧”。得知教练要自己跳水很抵触“这不是要我命吗?不行,我不跳”。甚至“后悔”了,惊心动魄地一跳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心里更甜”。作者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面化,很有感染力。
文中对教练的刻画只有几个细节,但却以含蓄的笔法,形象地勾勒出他善于鼓励、严中有爱的典型特征。“拍拍我的头”,小小的动作,可以看得出,对待初学者善于鼓励,充满关爱。“严肃地警告我‘你要不跳下去,我就把你推下去。”虽然语言过于严厉,不近人情,但那只是在吓唬,因为,当看到学生勇敢地跳下来后,他“笑着送给了我一块糖”, 可想而知,他一定是在有足够的把握后,才对学生施加了最有效的压力。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指导 评析 王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