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点滴滴皆关情

2015-05-18

新青年 2015年4期
关键词:渭城喜雨如梦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雨,在不同的心境下,我们会对雨有不同感受。现实生活这样,艺术世界亦然。可以说,在艺术世界中,那或淅淅沥沥或噼噼啪啪的不是雨,而是文学家们的情。

老杜一生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歌往往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不过,他也有些欢快明丽的诗歌,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这里,老杜高兴的是农作物得到滋润,来年会有好收成。这里的雨,正如诗歌题目所说,是“春夜喜雨”。

面对蒙蒙春雨,唐代文学家韩愈心旷神怡,认为此时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时候,细雨飘飘,景致最美,这是好雨。

这些雨都使人感到“喜”,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但是不是所有的雨都能够使人喜悦,在特定场合下,有些雨不但不使人感到喜,反而使人感到悲。

在古典诗词中,雨似乎与分别有亲密关系,而“多情自古伤离别”,因此雨也经常与伤感相联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雨的缠绵增添了人的伤感,使人想到不知何年何月相见。在这样的诗句里,雨就像良厨手里的作料,把离情别恨调配得别有一番滋味。王维与友人是在小雨中离别的,还有在大雨后离别的,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古人心中,秋天带给人的是愁绪,秋雨说明是愁上加愁,但是这里却说秋雨停了,这使诗人心中有了些许安慰。这只是表面现象,作者的真实意图是更好的引出下文中使人更加愁闷的离别内容。另外,还有分别后睹雨生愁的,如秦观《浣溪纱》:“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闺中少妇见雨生愁,这愁是夫妻分离的凄苦。

春雨是惹人喜爱的事物,但由于与相思密切联系,她往往引起诗人的伤感。

欧阳修在《玉楼春》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与雨有关的诗句表达的感情其实与雨无关,雨只不过充当了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这类似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心境下会对雨有不同感受,这在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大家知道,以南渡为界,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都多次写到“雨”这个意象,不同的是前期的雨以喜为主,后期的雨以悲为主。

在早期作品《浣溪纱》中,李清照写道:“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李清照年轻时写的,这几句写的是室外风物,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可谓一举两得。这里的雨是喜雨,表现的是作者新婚之后生活的幸福美满。但是人总是有烦恼的,所以即使在前期的作品中,雨也不是都能给她带来喜悦。例如,李清照在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里“雨疏风骤”衬托的是词人独自呆在闺中孤单寂寞的心情。《浣溪纱》(淡荡)作于新婚不久,婚姻幸福,心情愉悦,所以“疏雨”是喜雨;《如梦令》(昨夜)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纱》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唯恐年华逝去的“苦雨”。

建炎四年,李清照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在这孤单寂寞的夜里,独自一人听雨打芭蕉的声音,离愁别恨,家国之仇同时涌现心头。在这四无人声的深夜,孤单寂寞而又敏感的李清照起坐听雨,此时怎不感慨万千?此时怎不泪流满面?

李清照词中不同时期“雨”的意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思,“雨”触及词人内在的对生命的渴求和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她以女性身份创作使这一意象具有浓郁的女性特质,开拓了婉约词的传统意境。

“唯有真情最动人,化为雨滴落心间。”在艺术作品中,雨因情而具有了灵性,情因雨儿有了寄托。

猜你喜欢

渭城喜雨如梦令
渭城的雨
如梦令
春夜喜雨(外二首)
春夜喜雨
送别
喜雨怕雨分两下
如梦令,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