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渔川
2015-05-18谈雅丽编辑田宗伟
文/谈雅丽 编辑/田宗伟
位于沅江边的桃源乡村风光。 摄影/周桂成
沅水,对于桃源这块土地情有独钟,她从桃源西南部开始,眷眷念念朝北再朝东穿县而过,大大小小48条支流分别自东南西北,自雪峰山脉和武夷山脉的河谷汤汤而下。若如秦时武陵渔人,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即可打开一幅美之画轴——“武陵渔川”。
这一带群山逶迤清秀,河流缥绿见底,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若弃舟登水府阁,过秦人古洞,就可至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了。在沅水之畔的桃花源里,可作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高人,入洞数日即过千年,弃舟之处已化成船形沙洲,水涨时洲隐没如鱼,水落时隐约可见所弃舟楫残骸遗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也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桃源人在此复原了陶渊明隐归的理想——一个纯粹精神乌托邦化成的山水田园。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生活在晋宋之际,他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少年时也曾想以天下为已任,可是魏晋、晋宋之间那种篡夺、杀戮、腐朽令他无法忍受。传说他第一次出来作官,是因为“亲老家贫”想奉养母亲,所以“起为州祭酒”,可一出来作官就觉得格格不入,他给他的儿子留下了一封信,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相忤”,“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内心的痛苦比饥冻更让人难以忍受,所以他很快就辞官了。后来他又两次参军,为了一份建功立业之心,可是真是不幸,桓玄起兵“清君侧”,要讨平叛乱;刘裕起兵是要平定桓玄。他参军不久,其二人篡夺权位的面目真相大白,所以陶渊明出仕仅数月就见机而退了。这时,他有五子,而家境贫寒,以至无米下炊,“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不得已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八十天,因为当时官僚社会腐败,完全不符合他的政治理想,他写了最后一篇遗世之文《归去来兮辞》之后开始归隐山中,试图找到一块理想的精神田园。
美国作家比尔 波特曾写过一本《空谷幽兰》的书,遍寻中国的隐士,他认为隐士们有一种解脱自在的心灵,即保持心灵返朴归真的智慧。陶渊明辞官后回家种田,他跟别的隐士是不一样的,比如唐朝王维,一生为官,只为归佛而隐居,陶渊明隐居则是为了在乱世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安静,据说他归隐田园后,接触田父野老,议论桑麻种植,“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在田园躬耕度过了一生。中国后来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诗人和文人赞美他,就是因为陶渊明的诗歌里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验,有那么多超越的、智慧的选择和操守,在那样一个复杂纷纭的时代,能够超然物外。
陶渊明传记里记载了一件很妙的事情,《宋书 陶潜传》说,陶渊明家里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高兴时抚弄它,脑子里想像它的声音。陶渊明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的理想,所以他同样也用文字书写了一个安乐和祥的桃花谷地。
历史上的陶渊明也许没有真正到过桃源,据说目前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湾、重庆等地都有桃花源。《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陶渊明脱离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的队伍,是被时代潮流所抛弃的人。也正是这种天性,他热情讴歌了大自然带给他的欢乐和终极慰藉,为后世一切被时代抛弃或自我遗弃于时代的人提供了心灵避难所。
上:桃源县夷望溪。 摄影/周桂成
下:桃源县武陵渔村,一位妇女正在补渔网。 摄影/周桂成
沅水流过的桃花源里落英缤纷,粉浪翻江,河流用陶渊明的隐士田园梦织筑成了它的文化河岸。也许,争论哪里是真正的桃花源并无多大意义,真正的桃花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我们内心需要的那个属于自己的——纯净、恬淡的精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