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垕·窑变

2015-05-16赵慧琼李新建

河南电力 2015年1期
关键词:窑变钧瓷老街

_赵慧琼 _李新建

“大河之上,天地之中,窑变一幅画。千年丹青难描它,红若胭脂,青如翠,都是情牵挂,都是心变化……”电视剧《大河儿女》主题曲《窑变》悠扬华美的曲调又在耳边回响,这部以钧瓷为切入点,以七十二窑窑主们精益求精的技艺争霸故事为引线,弘扬中原儿女“忠义、仁爱、包容、宽厚”精神剧目掀起了钧瓷文化热潮。而剧中的“钧瓷之乡”河南省三河县风铃寨的原型,正是有着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的钧瓷文化发祥地——神垕镇。

神垕镇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明清时期流行这样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景象。

悠久的历史,给神垕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走进神垕老街(俗称“七里长街”),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世代传承的钧瓷文化氛围让你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千年古镇绵延起伏的历史中。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弯弯曲曲的胡同、些许破落的大院门厅、斑驳的老墙,都在诉说着千年古镇曾经的沧桑与辉煌。老街的周围有四座古寨合围,寨墙高大坚固,而且设有炮楼。街内主要建筑有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白衣堂等。老街两旁的明清古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郗家院、白家院、温家院、霍家院等院落保留比较完整。这些古建筑沿河而建,布局对称,古朴大气,是中国北方明清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些建筑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更是钧瓷特色文化的博物馆,与现代生活相交融,引领我们进入一世繁荣和一梦千年的回忆,共同演绎了中国唯一一座活着的古镇。

我与神垕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当年高考,因为有些美术功底,我决定参加美术生的艺考。神垕钧瓷职业学校培养了几代优秀的钧瓷艺人,是当时禹州市最好的美术学校,于是我就来到神垕钧瓷学校学习美术备考。那时老街上的伯灵翁庙前的五四书店成了我的“备战库”,而我们这些身背画夹的艺考学生也成了老街上的一道风景。听当地的老人常说伯灵翁庙的窑神很灵验,会庇佑神垕的子孙,我们赶忙到庙里祈祷,希望高考取得好成绩。

古镇戏楼

古镇老宅

这座伯灵翁庙始建于宋代,正门为花戏楼,门旁两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窑神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即孙膑),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或许是神灵庇佑,在经过一段刻苦训练后,我的美术专业课获得了优异成绩,收到四所大学的专业课达标通知书。

更为巧合的是,时隔五年之后,我大学毕业来到禹州市供电公司工作。第一年实习,我竟又被分配到神垕镇变电站。在神垕这座神奇古镇上,我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如今的神垕,再一次华美绽放。七十二窑的后人们完好地传承了钧瓷烧制工艺,并把钧瓷文化发扬广大,推向了国际舞台,实现神垕镇的跨越式发展。目前神垕年产销钧瓷200万件,拥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0多人,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神垕用神奇的钧瓷技艺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接,用火与土的交融,幻化出灿烂的光芒,用窑变的色彩绘制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窑变钧瓷老街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老街谣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