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创新 实现媒体转型升级

2015-05-16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线勤

河南电力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报业传统媒体融合

_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 胡线勤

当前,中国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传媒集团,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今一批最先推出融合的新型报业正在顽强地生长,它们打破了传统报业的产品形态和传播体系,培育出全媒体形态的媒体矩阵,黏合了众多真诚的传统媒体用户,为媒体转型升级迈出坚实的步伐。

做精“内容”更要抢占“渠道”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般内容已经不再稀缺甚至已经泛滥,但可读性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读者或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优质内容依然稀少,仍然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所有媒体的核心都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环球网总编辑朱研说:“要学习互联网的粉丝经济,加强互动,做精、做细优质内容是最好的出路。”

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国际互联网与新媒体专家祝效国指出,要“死守”住信息发布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一新闻生命线,以“内容为王”,同时拥抱高科技,增加用户互动,扩大受众范围,才能更好地推广我们的理念。

轰动一时的柯达破产事件说明,用户真正留恋的不是胶卷,而是拍到好照片。如今人们乐于怀抱手机、iPad,不是真正喜欢这些载体,而是它能带来快捷、丰富的内容和体验,所以我们不能过分留恋“纸”,也不要一味排斥“屏”。就像纸的发明,必然要淘汰竹简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报纸这种主流传播载体必定要让位于更先进的声、光、屏等高效节能载体。

“突出彰显党报底色,积极推进党报平台一体化建设,人民日报社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党报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说。《人民日报》已经由一份报纸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媒体方阵,实现了用户全方位覆盖、传播全天候延伸和服务多领域拓展,目前用户已扩展到3亿,拥有29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及31个手机客户端。

优质的内容,只有抢占了大众、快捷的渠道,才能体现时代价值。因此,传媒融合过程就是搭建多路径、多层次的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将内容和体验、个性交互传递给受众,方能赢得受众,产生受众经济。

抢占渠道建设,各大报业集团进行了许多大胆尝试:有的试水电商,线上线下抢占市场;有的报商结盟,战略投资社会项目;有的融资融券,筹措海内外上市……中国报业在扩展路径中迎来新机遇。

真正共享大数据

面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用为我国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环境。报业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新闻采编机制,建立全媒体生产流程架构,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机制。

“中央厨房”这个名词报人并不陌生。几年前,许多报纸都采取这种统一采编、分类制作发布模式,大幅缩短新闻生产流程。2014年11月,厦门日报社融媒体中控平台启用,称作中央厨房式“超级编辑部”。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林水圳强调:“它不仅仅是个物理的架构,真正的机制在于人员和制度的融通。”内部流程基本是,所有的记者采访编制后的稿子第一时间给新媒体,整个发稿程序是滚动式。“新媒体已经在播报了,接着可能就是网站,然后是深度专题,最后再是纸媒。”当然薪酬制度、稿酬制度也紧随其后。

机制创新是个化学反应过程,如果只是物理调和,无疑产生不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正和岛总裁助理孙梓豪看来,许多报业创办的自媒体和新媒体只是传统媒体的升级版,这种转型只不过是隔靴挠痒,应付一时。真正做到创新媒体机制,再造新闻采编流程,需要对既有体制机制和模式进行彻底改造,实现存量改革,不仅仅是在增量上小步运作,更包括如何让战术性的运作模式常态化,如何建立统管全局的考核体系来激励生产融合新闻,如何平衡新旧媒体的利益诉求等。只有理顺整体架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深度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必然倒逼机制创新,大数据的普及将为传媒业带来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变革。强调“内容为王”,不能自认是“王”,“王者风范”的评定权不是媒体人,而是广大用户,只有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等技术来感知和把握,才最为真切。《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建议,传统主流媒体必须放弃“大概、也许、有可能”的粗犷思维,依托具体数据,及早感知用户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抢占新兴市场先机,否则,没有立足之地。

有多年美国从业经验的祝效国坦言,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高科技企业。《华尔街日报》拥有100多人的大数据挖掘团队,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增值业务,善于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科学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规律和联系,形成数据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很多投资公司购买他们的分析报告,成了该报一大利润增长点。

搭建媒体云平台,真正共享大数据,不仅能实现企业内部的协同作战,还能实时收集用户信息,精准把握用户所需,及时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真正黏住用户。《纽约时报》在做大数据分析增值服务的同时,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推出多媒体长篇报道《雪崩》,在亚马逊Kindle书店、苹果iBook和巴诺书店官网售价均为2.99美元。发布后仅6天,就获得290万访问量和350万页面浏览量。

加强版权保护是当务之急

早在去年6月,中国报业协会同中国互联网协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中国网络安全与媒体责任公益活动”,会议发出《中国报业维护版权倡议书》,得到64家报业集团、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签名响应,并且成立了中国传媒版权保护联盟。此举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传统媒体版权保护这个老话题,迎来新一轮曙光。

网络侵权现象日益突出,“传统媒体花了很多精力做内容,最终却发现是为新媒体做了嫁衣。”专家告诫人们,“再不能把自己煞费苦心所做的内容无偿、低价转给竞争对手。”

无价或廉价转移自己的劳动成果,并非传统媒体低智商低情商。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护版权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侵权付出的代价,故而在目前一些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传统媒体面对侵权、盗版事件都很无奈。“今日头条”屡陷版权风波,却次次有惊无险就是例证。长此以往,传统媒体版权屡屡被盗司空见惯,产生了“版权被盗疲痹症”。

盗版现象在欧美却难有立足之地。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环球网总编辑朱研谈了自己的感受:“美国没有门户网站的概念,雅虎也是和美联社、路透社合作,它所有的内容是以版权付费或者商务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门户网站是一个庞大的内容供应商,无偿转载了大量的媒体内容,其实这就是侵权行为。

放任版权保护,就是漠视劳动成果,必然导致不劳而获或少劳而获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国家“剑网行动”自2010年启动以来,对网络侵权盗版行为进行了打击和治理,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做实版权保护要强调“堵”,也要重视“疏”,在合作中寻找共赢。环球网与多家门户网站和新闻APP有业务合作,客户包含了五大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和一些都市报,版权收入突破千万。环球网自2007年上线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就是版权收入。

中国报协旗下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长期合作,将50多家行业报数据进行三方共享,较好地解决了版权问题。

最根本的是实现人的融合

人才是最宝贵的社会资源。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解决了人的问题,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对新闻信息采集的硬实力和对社会活动组织策划的软实力。在高效率脑力劳动密集投入的传媒业,这“两力”最主要的是人才。媒体融合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人的融合。

为此,浙江报业集团组织了大规模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的全员培训,出台《互联网技术人才管理办法》,打破机关化论资、粗放、松散的管理模式,使青年才俊有用武之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与优秀互联网公司同台竞争。目前浙报集团新媒体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100人,其中互联网技术研发人员近800人。浙报集团副总编辑张燕介绍,人才引得活水来,在传统报业广告收入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浙报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66亿元,净利润6.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和24%,其中来自互联网业务的营收占40%,利润超过50%。

人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相通、相融,还应体现在内部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最大程度契合,打破现有人事干部制度中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摸索适合本媒体发展的管理机制,靠制度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一位哲人说过,或许我们改造不了社会,但可以改造自我。媒体深度融合进入攻坚区,实现人的融合必须学会改造自我,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技术技能等与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相匹配,同时要磨炼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和职业担当。

人的融合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交融。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就拿记者这一职业来说,也许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才是传媒融合时代的合格记者。

在试错中探索成功

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线路图和时间表已经绘出,冲锋号早已吹响。然而,媒体的现状千差万别,注定没有统一的道路可走,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着石头过河。为此,包容过失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方法。

时下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生长,报社大都开设了自己的两微一端、公众号、电子刊,有官网、视频播放平台等,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纸媒在走下坡路,新媒也艰难。正如媒体人朱学东所言:“几十万个公众号,不是自己掏钱,就是烧风险投资的钱,赢利的寥寥无几。”报业集团承办的网站,赢利的也屈指可数。

报业集团办新媒体最大的困惑是缺乏资金、人才支持,因为新媒体是一项既烧钱又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新型竞争行业。新媒体日常运营中,内容仍是短板。不论新媒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何新颖,使用的科技手段如何先进,仍以传媒载体的形式存在,传统媒体还是它最厚实的“内容供给源”。不论是门户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号,很难有一支专属的成熟采编队伍,其内容不是转载传统媒体,就是以传统媒体的内容为母本进行“洗稿”,或者呈现“标题党”,很少有原创新闻。长此以往,权威性、真实度的缺失就成了发展的瓶颈。为了追求快与新,新媒体的“把关人”应接不暇,虚假新闻刷屏疯传,有人戏称:微信微信,只能微微地信。只有趟过了河,才能知道它的深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新媒也艰难,相持好谋生。”这是一位老报人试错之后的感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巡视员赵旭雯谈道:“我认为,这几年是中国报业历史上最有奋斗精神的一段时期。新型报业还处于生长期,距离茁壮的成长和成熟的收获还要经受风雨旱涝和漫长的劳作季节。特别是,中国报业的新媒体发展之路没有可供吸收的先进经验,虽然一些发展项目在某些产品类型上取得了突破,但总体上并没形成支撑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化盈利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改革越深入,探索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要求媒体人必须具备战略目光:一是作为领导班子、带头人,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与勇气,在试错中探索成功;二是作为媒体人及社会舆论,要给媒体创新发展宽松的环境,允许犯错,包容失误,像敬仰英雄一样鼓励和尊重他们,渴望在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中找到最佳途径。

猜你喜欢

报业传统媒体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