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的崛起
2015-05-16_佚名
_佚 名
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国运蒸蒸日上,大有与秦国一决高低的架势。但赵武灵王一直忙于军事扩张,把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给耽搁了。结果,弄出个“沙丘之变”,把老赵同志饿得上树掏鸟蛋吃。
赵武灵王虽然死了,但赵国威风尚在,内有治国良臣,如蔺相如,外有勇武将领,如廉颇、赵奢,一个个星光闪耀,让秦国不能安榻。那时的李牧,不过是一个百夫长。
好景不长,秦赵长平之战,庙算失策的赵惠文王,用熟读兵书的赵括取代廉颇,把45万赵国精壮送上了不归路。元气大伤的赵国靠着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才勉强度过了灭国危机。
这就是李牧崛起的历史背景。此时,李牧同志已成长为“云中将军”,也就是边防军司令,手下兵力“万余”,敌方匈奴“控弦十万”。
见有机可乘,匈奴大兵压来,直取雁门关。李牧“躲”得影儿都找不着,只有死守雁门关的四千士兵,藏在垛口后边,只放箭,不下城。没有攻城武器的匈奴骑兵看着高大雄伟的雁门关,干瞪眼、干跺脚、干着急,“数日不下”。这时,“吓没影儿”了的李牧带着六千士兵从草原深处冒了出来,一样的胡服,一样的战马,一样的弓箭弯刀,直冲进匈奴阵营玩命地“砍瓜切菜”,关上的四千士兵也不含糊,强弓硬弩“刷刷”地一个劲儿猛射,匈奴死伤三万余,大遁。
站稳脚跟后,李司令摇身一变,成了“李董事长”,做起了边境贸易。盐、铁、工器具是草原上的稀缺物资,而毛皮、战马又是内地的畅销货。李董让军队当“倒爷”,收税赚钱,治理军备,改善士兵生活,“日击数牛飨士”。士兵吃饱喝足,骑马练箭,一个个荷尔蒙直线上升,憋得嗷嗷叫,要与匈奴比试比试。但李董的回答却是:平时吃肉训练洗洗睡,匈奴来了回家关门收衣服,总要求不丢东西不打架。匈奴大老远骑马来了,满身臭汗,嗓子冒烟,结果,想打架找不着人,只能“观光旅游”一番,空手而归。
时间长了,李牧会躲会藏会做生意,就是不会打仗,也不敢打仗成为大家的“共识”。李牧不以为然,但血气方刚的赵王不干了,派人教训李牧说:“老赵人咋能恁窝囊,不打仗当兵干啥,回家抱孩子去!”李牧嘿嘿一笑,脸都不带红的,依旧带兵吃肉睡觉做生意。
“不换思想就换人。”赵王果断决策。李董回家抱孩子去了。新换的将领,善于理解领导意图,与匈奴你一刀我一枪地干了起来。一年多过去了,打了个势均力敌,但伤亡报告和催要军费的单子一张接一张地飞向赵王案头。
正在组织重建家园的赵王看着要钱要粮要人要军备的单子,这才想起李牧在岗时,连一根马毛都没要过。
“要面子都得付出成本,老子掏不出钱来。还是让李牧去干吧,不出事就行。”赵王退而求其次,请李牧复职。
李牧不干:“病了,头痛。”
赵王再请。
李牧:“病厉害了,浑身痛。”
赵王强请:“你丫还装上大头蒜了,再不上岗,我让你哪儿都不痛!”
李牧复工,边贸生意恢复如前,被匈奴折腾得面黄肌瘦的士兵,又过上了关门吃肉的生活。匈奴又来骚扰,没人问没人理,如同老虎吃鳖——找不着下嘴的地方。边民歌谣说:“有了李牧川,胡马不能度阴山。”
一年后,官兵士气爆表,匈奴麻痹到位,战机成熟。于是,李牧令“大纵畜牧,匈奴小入,佯北不胜”,“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战场早已谋定多年,“马作的卢飞快,弓作霹雳弦惊”,一下把匈奴“包了饺子”,十万余匈奴精骑杀光光。随后,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年,不近赵城。
李牧一战成名,随后,调动到对秦作战的主战场,领大将军,挤身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
然而,精于筹策者不解人事,工于战场者荒于庙堂。在“三分功劳,七分人事”的中国历史潜规则面前,一代名将竟因流言被捕斩,赵国自毁长城。三月后,秦灭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