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一古刹,岚烟飘渺草堂寺
2015-05-16任世华王建宏
文/ 任世华 图/王建宏
横贯东西并雄踞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富而宝贵的历史与文化,而其中段的终南山更是以秀美而奇特的自然风光称雄于世。在陕西境内,蜿蜒的秦岭以略带弧线的姿势把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揽于怀中,造就了许多以历史人文、宗教信仰、地理地貌等为主要内容的名胜古迹及旅游佳境。清代的《钦定四库全书》中就有《关中胜迹图志史部》二十一卷,收集了八百里秦川所有的地理、名山、大川和古迹。然而,古人却在其中遴选出了最负盛名的“关中八景”,并有诗云:
华岳仙掌景为先,雁塔晨钟响城南。
骊山晚照赤霞现,曲江流饮水潺潺。
灞柳风雪扑满面,太白积雪六月寒。
草堂烟雾飘长安,咸阳古渡逾千年。
游“关中八景”是多少文人墨客人生中的一件快事,他们或吟诗,或赋词,或泼墨挥毫写丹青,各领风骚,尽显风流。其中,闻名遐迩的“草堂烟雾”,指的就是坐落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圭峰山下的草堂寺的胜景。
①草堂寺大门
誉满三秦的胜景“草堂烟雾”
草堂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佛教翻译圣地,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经历了长达1600余年的历史沧桑,如今依然在太平盛世中,以仙境般的烟雾、悠扬的梵音、袅绕的香火,屹立于终南山圭峰之北、沣水之滨。
仿佛在萦萦之中,千余年前诸多译经僧人翻阅经卷的沙沙声,相互间为某段经文的译意更为准确的交谈私语声,僧侣们在烟雾弥漫里小道悟禅的踱步声,感召、吸引着我迈出了寻访千年古刹、领略草堂烟雾胜景的脚步。初夏一个雨后的清晨,我离开喧嚣的小镇,驱车沿着宽阔而依山脉蜿蜒的环山旅游路向东行驶。薄雾青云缭绕在终南山北麓,雨后的早晨显得那样的新鲜幽静。初升的太阳刚从东面逶迤的山巅上的云层里探出脸来,把它的光芒照射在大地,照射在连绵起伏的山峦。眼前迅速掠过的村庄、河流、树木和田野被镀成了金色,平展宽阔的柏油路蓦然间也成了金光大道,终南山也显得愈发葱郁勃发、生机盎然。忽然,不远处传来洪亮浑厚的钟声,倔强地穿过汽车的引擎轰鸣声,重重地叩击着我的耳膜。
②“草堂烟雾”井
映入眼帘的就是千年古刹草堂寺。寺院坐北向南,四周被红墙碧瓦所围拢。高大的山门上方镌刻着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写的“草堂寺”三个金字。进入草堂寺山门后,我在一块介绍草堂寺的导游牌上,找到了“草堂烟雾”在寺院里的位置。顾不上敬香参佛,便来到了寺院西北角。这里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翠绿的竹子挺拔而奋勇地直插天空,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刚刚破土而出的竹笋,顶着雨后水珠的几片嫩叶争先恐后地拔地而长,凸显出勃勃生机。曾任户县主簿之职的宋代大哲学家程颢夜宿草堂寺,游历竹林后留诗曰:“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竹林围绕的中间是一处幽静之地,一条鹅卵石铺就的曲径,两旁是葱绿而形态规则的灌木。举目望去,一座八角亭阁兀然矗立,亭子正南的匾额上有赵朴初先生书写的“烟雾井”三个金字。亭子中央有一高出地面约八十公分的井台,井口处不断涌出薄薄的雾气。这就是与“华岳仙掌”“雁塔晨钟”“太白积雪”齐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当时的烟雾井以砖砌成,井深八米,水深约两米。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如烟似雾从井口升腾而上,犹如巨龙,缭绕于古城西安西南,遂成幻影奇观。此外,还有一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 据说,当年每当落日沉入终南山之时,烟雾腾空,蔚月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于圭峰之巅,多呈淡淡的紫色;又由于这一带的奇峰突兀,重峦叠嶂,山钟其灵,水毓其秀,修竹掩红墙,苍松映朱阁,以古长安城外唯一的禅寺被列入陕西关中八景之中,名曰“草堂烟雾”。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通刻有关中八景的石碑上,就有清代诗人朱集义描写“草堂烟雾”的一首诗:“烟雾空蒙叠翠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渺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户县史志《甘亭十二景》诗刻中,有《草堂烟雨》诗云:“烟雨空蒙障草堂,昆卢古刹现毫光。一乘慧业超千界,万斛明珠照十方。炉篆氤浮岚雾合,林岩香散野风凉。回廊细读圭峰纪,遥忆当年翰墨场。”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前两种说法只是作为美好的神话传说来接受。“草堂烟雾”的真正成因合乎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关中沿终南山一带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在运动的过程中,沿地壳的岩缝冒出地面,升至高空,遂成烟雾。后来,由于地热改道运动,烟雾井便再也无烟雾了。
为了再现当年“草堂烟雾”的盛景,草堂寺于几年前对烟雾井进行了改造,在井壁内埋设了暗管并通以干冰,使得今日的烟雾井,岚烟缭绕,薄雾飘渺,摇曳弥漫,浑然若仙境一般。
“不为金钱土地,只为一胡僧”
领略“草堂烟雾”奇特景观之后,我顿生疑惑:先有草堂寺还是先有“草堂烟雾”?临来之前,我翻阅了手头的史料均没有答案。也许,这就是个孰鸡孰蛋的问题。然而,草堂寺却有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没有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草堂寺。
吴承恩老先生的一部旷世巨著《西游记》,似乎使中国人都知道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远万里从西天取回佛教真经。然而,鸠摩罗什为传播佛教文化,普渡众生的坎坷却鲜为人知。其实,鸠摩罗什比唐僧早在世200年,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原籍印度。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印度)人,是龟兹国王妹妹的丈夫。公元344年,鸠摩罗什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因此,他是地道的中国胡人。鸠摩罗什七岁时就跟着母亲出家,初学小乘佛教,后改宗大乘。他既懂梵语,又通汉言,是一位有名的佛教学者,因博读大小乘佛教经书,名扬西域三十多国并蜚声中原。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与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在长安高僧释道安的一再劝说之下,派吕光领七万精兵征战西域,“不为金钱土地,只为一胡僧”。遥想当年,吕光领七万军队,金戈铁马,旌旗蔽日,浩浩荡荡,经历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与鏖战,于两年之后攻陷了龟兹,得到了鸠摩罗什。后来的十七年间,因江山易主,到了后秦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出兵凉州旗开得胜后,鸠摩罗什才被迎入长安。在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后经扩建,殿宇巍峨。
鸠摩罗什率众僧在此译经,使草堂寺成为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鸠摩罗什深深感到,佛教虽然传入中国300多年,但这300多年中所翻译的佛教经典因为大多出自印度或西域人之手,或晦涩难懂,或词不达意,或错误百出,或与原义相悖。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佛教在中原必然难以广泛传播。在他的努力下,姚兴同意和支持他着手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鸠摩罗什在各地僧侣中挑选了800多人,集中于草堂寺,后来僧侣扩大到3000多人。译经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的道生、僧肇、道融、僧壑被称为“什门四圣”,为后来鸠摩罗什创立的佛教宗派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鸠摩罗什的译经改变了过去硬译、直译之法,采用意译。他组织译出的经典,既能准确表达经文原意,而且文字优雅,行文流畅,开创了意译一派。到他逝世时,共译出佛经97部,总计427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大规模翻译外国经文的壮举,鸠摩罗什本人也成为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家中最早的一人(其余3人为玄奘、不空、真谛),草堂寺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基地。
①草堂寺景色
②大雄宝殿
③大雄宝殿殿内
④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在70岁去世时,发下善愿:“所译经典,如若没有违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不烂。”果然,祖师圆寂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 他译出的《妙法莲花经》等是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他译出的《金刚经》等对我国禅宗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他译的《大智度论》《成实论》等对成实宗、净土宗的影响很大。十三世纪,日莲(公元1222-1282 年)在日本子睿山学习天台宗,至1253年专门依照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妙法莲花经》创立了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日本莲宗经常派代表团前来草堂寺参拜祖庭,1984年还送来了鸠摩罗什的楠木雕像并捐资建起了罗什纪念堂。
在草堂寺烟雾井的南面,有一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据说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是安放鸠摩罗什舍利的灵塔。佛教的“帝释天宫”形制,用灰、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赭紫八色大理石及玉石分段雕刻拼接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塔上下共十二层,高2.47米。塔底为正方形基座,玉色浅蓝,高26厘米,长宽各169厘米,基座下有空室,推测为地宫,应为安葬鸠摩罗什舍利或法物之处。座上为圆台,玉色乳黄,高15厘米,直径135厘米,象征土、风、水、火四轮。台周竖面平整,上下各有边棱,棱间平面雕刻祥龙腾云图案14组,非常精美。台上外沿圆雕铁围山,玉色砖青,参差突起16峰,峰势峻美,峰峦间有坐佛4尊,狮虎像5组,栩栩如生。铁围山内侧为香水海,水纹一致,波涛汹涌,正中间涌起水柱,可惜水柱缺层,柱上托三层云台。云台分下、中、上三层,象征坚首、华鬟、放逸、四天王。下层高15厘米,直径70厘米,台径最小;中层高15厘米、直径80厘米,台径略大,为汉白玉雕刻;上层玉色淡黄,高18厘米,直径98厘米,台径最大。三层云台外沿均向外翻卷出12朵吉祥云朵,形若莲花,生动大气。上层云台之上即“帝释天宫”,正八边体四角攒尖屋顶式样,玉色墨黑。建筑墙体高54厘米,单边长26.5厘米,正南侧浮雕古典中式泡钉大,门上有锁;正北侧双排竖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塔铭;正东侧为南宋参知政事权邦彦题偈,题款为“鸠摩罗什舍利之塔,权邦彦亲耒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偈文为“大士入东土,姚秦喜服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诘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据考“丁酉仲秋”当为公元1177年农历八月。墙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均有浮雕窗户。
在偌大的草堂寺里踱步,我不仅发出如此的感叹,是这位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成就了千年古刹草堂寺,成就了中国佛教的诸宗禅业。草堂寺的晨钟暮鼓回荡于终南山北麓,香火梵音缥缈于沣水两岸,似乎在传颂着高僧不朽的魂灵与莫大的奇功。
一口“挂不起来钟”
从草堂寺天王殿的后门走出,眼前是青砖铺就的林荫道,道旁两侧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砖道中央立有铸着“草堂古寺”的巨大香火炉,红烛火苗跳烁,香炷烟雾袅袅。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三层高的钟楼和鼓楼,楼底均为正方形,宽两丈多,高三丈有余,木料砖混结构,方形四穹顶,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内有回廊,上有楼梯,显得十分雄伟。鼓楼在西,内置大鼓,直径一米八,高一米八。钟楼在东,上部挂有1998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供僧侣敲打。佛教寺院里的大钟,是号令众僧的法器。晨击,则破长夜,惊睡眠,起床诵经做法事;暮敲,则觉昏衢,提精汇神。草堂寺的钟声浑厚悠长,回荡于寺院内外,波及十里可闻,当地人这样描述“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钟楼的底层放置着一口明代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四月铸造的大铁钟。大铁钟重5吨,高2.3米,口径2.2米。顶部吊环周围有六个均匀分布的大圆孔,钟身用阳文铸有58个村地名及施主姓名,分四圈各十二块,钟脚一圈铸有龙、凤、狮子及八卦等精美纹饰图案。
当我问起为何这口大铁钟没有挂起来使用,草堂寺方丈释谛性法师指着铁钟说,相传当年为铸这口钟,寺僧出外化缘,老百姓有施铁的,有施钱的。有一村妇,双亲亡丧,丈夫新逝,膝下尚有一儿,孤苦零丁,家无余物。她噙着泪对化缘和尚说:“我家既无铁,亦无钱,炊断已有好几天了。”说话间,儿子饿得慌,哇哇地哭了起来。村妇心烦,有意吓唬儿子,便对和尚说:“师傅若不嫌,就把这娃带走铸钟吧!”儿子的哭声嘎然而止,化缘僧人就默默转身而去。这口大钟铸成后挂起一敲,声音尖利凄凉,似幼儿啼哭唤娘。从此,这口钟便置于地上,无人再去撞响它,人们叫它“挂不起来钟”。按说四百多年前,中国铸造技术已经是相当的成熟精湛,不会铸出如此质量的大铁钟。可能由于僧人化缘得来的铁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请来的工匠技术不佳,使得这口大铁钟存在质量缺陷而导致音质较差。寺院铸钟不成,总得有个说法,于是就有了僧人为铸钟化缘的故事。
我站在草堂寺南望秦岭山脉,景色秀丽的终南山圭峰、观音山、紫阁峰、大顶诸峰碧翠巍峨,心情异常愉悦,几句打油诗蓦然涌入脑海:禅院钟声远,高冠水韵长。梵音绕耳萦,岚雾掩云嶂。一僧一古刹,万世谒佛堂。关中八景在,草堂美名扬。(责任编辑/艾莉 设计/张籍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