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研究的执着

2015-05-15孙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柴静实干导师

孙众

三月的第一天,各大社交网络几乎都因为一个人而关注着同一个话题:柴静、雾霾。这部名为《穹顶之下》、时长一小时的纪录片甫一问世,就收到迎面而来、火山喷发式的关注热度。在如潮水般的评论里,有“环保界人士”讨论该片的专业性,有“经济界人士”质疑该片的可行性,有“数据分析大牛”批评该片数据引用上的不完整、计算上的不科学,有“培训界人士”学习柴静的课程设计、演讲技巧、调查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然而更多的民众感动于柴静以一己之力推进中国环保进程的执着精神与实干能力。我们必须承认,在改善雾霾、空气净化的主题上,柴静以实际行动留下了她的印迹,赢得了公众的另一份尊重。这种尊重与身份无关,甚至与职业无关,而是有关责任感——长时间的实地探访、抽丝剥茧式的系列调查、有理有据的分析与相对客观的表达。

教育研究与新闻调查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找准方向、提出问题、实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验证、深入分析、发布结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与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颇多共同点:选题针砭时弊,聚焦社会热点和发展大趋势;提出问题简洁但却直击要害;实地探查不遗余力,长时间地扎根生活,得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真实、大量、多角度来源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所有扎根一线研究的人,都会面临诸多困难,奋战到底的决心能让人度过一时艰难,但唯有执着于内心渴求的人,才会坚守住长久的清冷。“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纹都是在黑暗的房子里织就的。”只有长久地坐在冷板凳上,不人云亦云,不去追逐名利的焦点,凭借执着的精神和实干能力,才有可能拨云见日,把自己带领到心之所向。

若说配得起“执着与实干”这个标签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我心中的第一名莫过于我的导师何克抗教授所领导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作为我国教育技术界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何教授从未把自己的研究视角局限于高等院校的围墙之内。相反,他认为基础教育理论的检验场所就是中小学的课堂。因此从1994年起,他以“认知码”输入法为切入点,开始了“识字、阅读、写作和思维培养”为一体的小学语文“四结合”,从那时起他的科研天地再也没离开过中小学的一间间教室。二十年来,何教授坚持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基础教育。从小学语文和英语学科入手,他用执着的精神和实干的能力,为自己的教育情怀、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教育研究,更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感染很多人的研究示范。我曾在自己博士论文的致谢语里写道:“我的恩师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他以深邃缜密的思维、高屋建瓴的视角,提出锐意创新的教育理论、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他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在教育一线。朝霞中、暮色里,城市中、乡村间,能跟随在这位精神矍铄、步履匆匆的恩师身后,迈向一所又一所期盼他的学校,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情。”

《中国教育报》曾在2014年9月报道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一项长达19年的教育研究。陈教授在北京选择了208个普通孩子,从2岁起开始跟踪他们的成长,以揭示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结果证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而陈教授的研究还包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传记分析。结果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等。这不正是何教授、陈教授以及柴静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执着精神与实干能力吗?

(扫描此二维码,观看本期专栏海报《七旬教授牵手山里娃》)

猜你喜欢

柴静实干导师
Creating an Atmosphere
数读2019政府工作报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导师的猫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实干派 别克君威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