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为什么总想取悦别人?

2015-05-15晓林

现代家长 2015年5期
关键词:气愤冲突

晓林

一般而言,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因此,大部分的孩子会试图取悦父母,以获得肯定、安全感。这种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时却因为父母的偏执而变味,让孩子成为依赖“肯定”而行动的傀儡。特别是当父母以爱作为条件式的奖励时,就等于将孩子推上寻求肯定之路,最后变成一个取悦者。

在人群中迷失自我

小妍今年16岁,是一名高一女生,因近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在其妈妈邢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寻求心理帮助。

邢女士告诉我,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各科功课难度加深,小妍很不适应,成绩出现下滑,导致她不开心。对于妈妈的判断,小妍断然否认,却又不肯说出真正的原因。

邢女士急了,呵斥女儿:“难道你早恋了?”

小妍涨红了脸,使劲摇头,又低头不语。

我连忙打圆场,请邢女士先回避,让我和小妍单独聊一会儿。邢女士很生气,关门的声音有点大。

我想尽了办法,诱导了半小时,小妍才不情愿地透露,她的烦恼是人际关系问题。“做好人好难啊!”她说,眉头皱成了疙瘩。她告诉我,从小她就被爸爸妈妈要求做好孩子、好学生,听长辈的话,热心助人,先人后己,“就像让梨的孔融那样”。上初中后,她住校,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宿舍里,她一直努力做好人,全心全意帮助同学,对同学的求助她从来不说“不”字,所以她人缘极好,总有同学向她倾诉烦恼,甚至男生考试成绩不佳,也愿意找她聊聊。但是现在她遇到感觉极不舒服、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有心拒绝别人,却怎么也张不开嘴,脑子里反复念叨着“不”字,说出来的却是“好”字。

“比如,”小妍举例说,“午休时间,我困得要死,正想眯一会儿,室友小玲非要让我陪她去操场跑步不可。她正在减肥,商量好的由我监督她,可我真的很困啊!我不想去,但是她死缠烂打,执意要我陪她。见她快生气了,我只好勉强爬起来,穿上运动鞋陪她出门。上周,同学小慧向我借50元钱充饭卡,可我身上只有50元,也要充饭卡,所以很为难。小慧就像根本看不懂我脸色似的,非借不可。我只好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可是,她却迟迟不肯还钱,害得我没钱吃饭,只好打电话让妈妈来学校送钱。我不敢告诉妈妈真相,撒谎说要钱是为了买复习资料。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最气人的一次,一名男同学找我聊感情问题,他说了半小时,我还以为他是在绕弯子向我表白呢,没想到最后他说,他见漂亮女生就紧张,不敢开口说话,还说跟我说话他很自在,一点不紧张。气死我了!这不是在说我长得难看吗?”

我被逗笑了,说:“真是难为你了。不过,做好人,人缘好,不是很开心吗?”

小妍说:“也不知怎么了,以前很开心,现在不开心,总觉得很孤独,好像我在茫茫人海中弄丢了自己似的。我的烦恼是,现在做好人做习惯了,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狠心拒绝别人,好像是违背了什么似的。我想不明白,所以痛苦。其实我没有得抑郁症,我是在思考,都是妈妈小题大做,非让我来看心理医生不可。我拗不过妈妈,只好来了。您看,我是一个多么没主见的人啊!阿姨您说,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谈不上心理疾病。”我宽她的心,“顶多算是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一心想做好人,这个信念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是这样吗?”

小妍点头表示同意,长长舒了一口气。

我继续说:“不过也不能大意。你在人际交往中有取悦别人的倾向,如果不加克制,会成为一种强迫行为。这种取悦倾向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压力,造成情绪失调,临床心理学称之为‘取悦症’。”

“取悦症?”小妍对这个名称很反感,“是不是说我很贱?”

我笑道:“当然不是,你只是做好孩子做习惯了,想永远做好人,现在你体会到了做好人的代价,于心不甘,仅此而已。其实,做好人不意味着不做自己,所谓‘舍己为人’,指的是危急时刻,不是事事亏待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失去自己的痛苦你已经体会到了,现在,到改变的时候了。”

自己的感觉也重要

想了一会儿,小妍自言自语道:“仔细想想,虽然听上去不雅,但我真的是有点取悦人的意思。阿姨,这该怎样改变自己呢?”

“首先,你要纠正错误的认知。”我向她普及心理知识:我们每个人生理上的基因编排和接收的社交模式最深层的指令,都催促我们积极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对奖励(例如关爱、社会地位、学校成绩、薪水等)有控制力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赞美肯定更加重要。取悦者会沉迷于取悦,因为他的取悦行为让他赢得了所渴望的肯定。如果某件事让他感觉很好,那他就会持续去做这件事,以便继续维持这种美好的感觉。一般而言,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人是父母。因此,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取悦父母,以获得肯定和安全感。这种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时却因为父母的偏执而变味,让孩子成为依赖表扬而行动的傀儡。特别是当父母以爱作为条件式的奖励时,就等于将孩子推上寻求肯定之路,最后变成一个取悦者。

“我的父母正是这样对待我的!”小妍激动地说,“很小我就知道,我必须乖,如果不乖爸妈就不爱我了,他们曾吓唬我,要把我送人,再也不要我了!”

我说:“取悦症多从儿童时期开始萌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演变成取悦症的三大成因:取悦心态、取悦习惯和取悦感觉,最后不知不觉成为一个取悦他人,自己却不快乐的取悦者。”

“我该怎么纠正这种糟糕的认知?”

我说:“你对人际关系有不正确的假设。例如:别人的需求、期望,比我自己的需求重要,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让别人感到失望或受挫;我应该永远态度和善,不去伤害别人;我应该永远快乐欢愉,绝不向他人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我绝不将自身的问题或需要加诸别人身上;别人应该永远喜欢我、肯定我,因为我替他们做了许多事情。对不对?”

小妍不住地点头。

我接着说:“你相信,如果没有把别人视为优先,就会被人认为是个自私的人,而自私的人不值得被别人关爱,最后会被遗弃,过着悲惨的生活。你认为,必须不断付出,做很多事来取悦别人,这样才能赢得爱和关怀。你这样的想法使你的生活常常因为配合别人而失调。”

小妍拖着哭腔说:“我正是如此,我最怕别人说我自私,可是我常常忍受别人的自私!”

“事实上,做事以自我为本位,跟所谓的自私是不同的。”我说,“‘施’不一定永远比‘受’有福,人际关系最好的平衡状态,是施受兼备。而要改变这些错误认知,必须先改变自我观念中对于‘和善’的认识。无法随时和善待人,其实是没关系的,关键是要以本色待人。理想的自我观念越贴近你真实的行为,你的自尊就会获益越多。增强自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你的表现就像你理想中的自我。”

“阿姨,我听不大懂。”

我解释道:“简单说,你要告诉自己:我自己的需要、欲望和意见,跟别人的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照顾自己,让与我有关系的人知道我也有需求,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应该承担一点责任来帮我满足这些需求;摆脱取悦习惯,善待自己的感受;想说‘不’,就别说‘好’,好人是可以说‘不’的。如果说‘不’让你有焦虑和罪恶感,不妨这样想:为了保留向最重要的人说好的权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坚决有效地说‘不’。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人说‘不’,并不损害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相反地,会增大你的价值。”

小妍默默点头,忽然抬起头,问我:“对父母,我也应该这样想吗?”

我说:“刚才说过,你的取悦倾向,根源是你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过,你不必怨恨他们,你要坚信他们爱你,只是不知道如何爱而已。现在你长大了,应该勇敢地剪断心理脐带,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或需要而活,我生来就是要为自己而活;如果父母不肯定我,我没有必要感到失望或不快乐,尊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我特别强调,“我这样说,是让你活得更有价值感,更快乐,不是在调拨你和父母的关系,一定要正确理解。”

小妍笑了:“阿姨,我不缺心眼儿。”

避免冲突并非上策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小妍的表情轻松了许多,但很快又皱起了眉头,问我:“如果我不再取悦别人,他们肯定不习惯,我肯定会与他们发生冲突。我该怎么避免冲突呢?”

我告诉她,在人际关系中,因为每个人在意见、偏好、风格或兴趣上存在差异,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用取悦或其他方式来避免冲突,并不会让冲突消失无踪。避免冲突并不是值得引以为荣的事,相反,它是一种人际关系中令人担忧的不正常状态,会冻结亲密关系,阻碍依赖和信任。

“是的,”小妍说,“现在我心中就有气愤,积压了许久的气愤,我不知道该不该发脾气,更不知道怎样发脾气。”

我说:“冲突引发气愤是顺理成章的事。气愤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理目的。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发脾气之后,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气愤也是一种情绪的回应,警告你有不好的事要发生了,你可能会受到某种伤害,所以,当你感觉气愤的时候,要知道那是身体发出的警报,要善待它,而不是压制它。如果你无法表达愤怒,你的心理就有缺陷,就像一只羔羊,被社会上的掠食者以及利用你顺从或和善特性的人一口吞噬。”

“但是,”小妍问,“发脾气毕竟是不好的事,是一种暴力,让别人受到伤害。”

我说:“气愤本身并不一定危险和糟糕,让气愤不健康的原因,是表达出来的方式。对有取悦倾向的人而言,气愤的权力似乎被莫名其妙地剥夺了,他忙于处理别人的气愤。比如,小玲要求你陪她跑步,你不想去,但她快生气时,你就屈服了。为什么别人可以发脾气,而你不可以呢?”我接着解释,“如果你与同学有了争执,你为了避免冲突而息事宁人,短时间内相安无事,你在心理上也减少了焦虑和恐惧,但从长远来看,你这是纵容,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更剧烈的气愤和争执。”

小妍感叹道:“真是这样,我以前活得就跟一个小丫环似的,时时处处看人脸色,真不爽!”

“不仅如此。”我实言相告,“如果在你的关系中,负面情绪的表达渠道都被堵死了,那么你付出的代价将是牺牲与他人真正亲密、真诚、可靠的关系。长期压制自己的气愤会严重伤害你的健康。当然,表达气愤有许多种方式,骂人、打人、摔东西、自虐都不可取。气愤在程度上有轻微、严重之分。气愤和冲突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一定会破坏关系。相反地,建设性的冲突对维持健康亲密的关系,会有很大的良性助益。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正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建设性的冲突?”

“建设性冲突是把冲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肯定双方关系为基础,要求彻底解决问题的理智沟通、交锋、和解。而破坏性的冲突则让冲突范围无限扩张,破坏人际基本价值,并且不断重复出现,永无宁日。”

小妍很聪明,马上理解了我的解释,随即开心地问我:“阿姨,您能教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气愤吗?我可不想把同学都吓跑。”

“愤怒管理可是一门大学问,别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我告诉她,心理学上所说的“愤怒管理”,指的是如何在不失控的情况下,安全适当地感受和表达气愤,主宰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把自己的气愤分10级,每级写上气愤程度的标签(形容词),可以用上的形容词包括程度轻微的失望、心烦意乱、口角、不开心,到中等的不耐、不满、讨厌、敌意,到程度剧烈的狂怒、大发雷霆、愤恨等。这便是你个人的气愤量表。然后,你需要唤起记忆,把过去一些引发气愤的事件作为实例,以了解自己对不同气愤事件反应的等级。这是认识自己的气愤的过程,非常重要。”

“接下来呢?”

“接下来我会帮助你在气愤量表中找到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以下,你的气愤是安全的,如果超出这个点,你的气愤会急速上升,或是会跨进危险、失控的领域,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并降低气愤的强度。这是我们明天要开始的辅导课程。”

通过三周的辅导,小妍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情绪的掌控能力有了质变的进步。邢女士在回访电话里告诉我:“感觉这丫头突然长大了,以前她逆来顺受,乖得让人心疼,现在会说‘不’了,讲起理来头头是道。”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气愤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你好意思吗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不怕死
团队冲突对团队效能影响综述
极限眼力大闯关
开了雨刷器
完美的解释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