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云晓:中国家长面临四大挑战

2015-05-15志军

现代家长 2015年5期
关键词:男孩爸爸家长

志军

【人物简介】

孙云晓,195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现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他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教育代表作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拯救男孩》《拯救女孩》等。

家庭教育面临的四大挑战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都知道,在所有的教育当中,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对家庭教育,中国父母们不可谓不重视、不操心,但问题、困难还是不少。大家都感慨地说,父母难当。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孙云晓(以下简称孙):因为,今天的中国家长至少面临着四大挑战。

第一,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孩子知道很多事,而大人不知道。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比如,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懂得比父母多。一个中学生说,在网络上他父母是菜鸟,而他是老鸟。有的父母责备孩子,孩子不耐烦地说:“好好,你对你对,你们大人总是对,都是蛋白质。”父母不懂“蛋白质”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个好词。其实,“蛋白质”在网络语言中,是指“笨蛋、白痴加神经质”的意思,家长们就别美了。

如今,父母都怕孩子染上网瘾,千方百计地限制孩子上网,有的家庭干脆不买电脑,以绝后患。可是调查发现,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更容易有网瘾。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一起必谈网络,如果你连网络都不懂,就没朋友了,于是孩子会想方设法地上网,家里没有就去网吧,去同学家。而孩子在没有大人的监管下上网,是比较容易上网成瘾的。

调查还发现,父母不懂网络的孩子更容易有网瘾。因为家长没法指导孩子,自然也没法控制孩子。而父母会上网,是老鸟的,会适度地控制和指导孩子。

过去,父母可以神气地对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如今不行了。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个变化。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多子女家庭中,你有什么好东西,会想到哥哥、妹妹有没有,分享意识强。但是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好东西都是他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去,很多道理,孩子能从兄弟姐妹那里获得,现在没有兄弟姐妹了,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了。

第三,今天的孩子面临性发育提前而性教育滞后的问题。10年前的调查发现,女孩来例假的平均年龄是12.54岁,男孩遗精的平均年龄是13.85岁。如今10年过去,孩子在小学毕业和上初一时大部分都已经发育了,而我们依然没有做好性教育的准备。

一个重点中学的初一老师,给我讲过一件发生在他班级里的事情。一天,他在课堂上说:“同学们,最近班里有同学打架,这是不允许的。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大哥哥要照顾小弟弟。”没想到,底下哄堂大笑。老师蒙了,自己说错话了吗?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小弟弟”有另外的理解。老师看同学们笑得厉害,不悦道:“别笑了,安静点!最近,有同学做作业不认真,我告诉你们,咱们这样的学校,学生必须做到一条,就是凡事都要认真去做。”好家伙,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因为同学们对“做”有另外的理解。你说咋办,你说什么他都往那儿想。

还有一个现象让家长发愁,即中学生用智能手机上网涉黄。一名高中女生说,我们班47名同学,个个上网看黄色信息。有时候,男生给我发一淫秽色情图片或视频,我看了特恶心,但是能怎么办呢?我只能发一个更恶心的给他,这才说明我有水平,我不怕!

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性教育怎么行?所以我建议家长,跟孩子自然地谈谈性。如果实在谈不了,至少要把一本有关性教育的书籍放在家里,让孩子看看。不许听,不许问,不许看,是不可取的。

第四,应试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怎么能上一所好学校?是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虽然法律规定,在义务制教育范围内,孩子免试就近入学,可是好学校少,大家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怎么办?于是,学校说看公共外语成绩吧。结果,有一年光北京就有5万名小学生报名参加公共外语考试。教育部门一看,这太不像话,就取消了。可奥数作为替代物又来了。什么是奥数?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过程。实际上,只有5%左右的数学天才和爱好者适合玩这种游戏。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幼儿园也开始讲课,给孩子布置作业了。我说四个字,你听听这是幼儿园孩子应该学的吗?莲藕的藕、酱油的酱、板凳的凳、跳舞的舞,小学生都不一定写得出来。这样的幼儿教育,无疑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男孩上学后面临巨大危机

记:看来,家长难当,事出有因。那么,您能否给广大家长们指点迷津?

孙:以前我们讲教育要因材施教,今天,我觉得教育要因性施教。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情况跟以前有所不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不晚于6岁入学。据报道,很多孕妇选择在9月1日之前施行剖腹产,为的就是让孩子早点入学。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因为5岁男孩大脑语言区的发育水平只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的手指运动神经和读写能力都比女孩发育得晚。除了不超过3%的极少数超常儿童外,对大多数男孩来说,6岁前上学是个灾难。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中小学的问题儿童多是男生,而班干部、队干部、学习好的多是女生,因为女孩比男孩发育得早,生理条件更适合学习。

男孩、女孩的生理差别是自然现象,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严重问题是中国的父母们忽略了这种差别,觉得女孩能做到的,男孩也能做到。很多妈妈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即使现在不超常,经过培养也能超常。父母抱着孩子是神童的错误心态,自然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落后,也不宽容孩子落后,麻烦就出在这儿。

记:那男孩上学后面临着什么?

孙:男孩上学后面临着四大危机:第一学业危机,第二体质危机,第三心理危机,第四社会危机。

先看学业危机。这个很明显。小学,男生明显落后于女生,北京某小学小升初曾推优入学,结果男女比例达到1:2,女生是男生的两倍,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中学里,成绩好的学生当中,还是女生多于男生,因为女生的优势科目有6个,男生的优势科目才3个。女生全面崛起,男生全面溃败。2000年,高考状元中男生占66.2%,现在一路下滑到39.7%。女生由当初的13.8%一路飙升到60.3%,最高时达到64.6%。现在的状元,已经不叫状元郎,改叫状元花了。

大学应该是男孩的天下了吧,可情况依然不乐观。国家大学生奖学金,从2006开始,每年5万人获奖,但是现在全国所有省份,基本上女生获奖人数都是男生的两倍以上。

再看体质危机。现在的孩子哪有运动?哪有时间运动?体质下降,肥胖率由0.19%上升到11.39%,而小胖墩中也是男孩居多。

心理危机。沉迷网络的也是男孩占多数。另外,出现多动症、学习障碍、自闭症、智力障碍的男孩也远远多于女孩。

最后看社会危机。男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团伙。在未成年人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远远多于女孩。

记:为什么男孩的危机比女孩大?

孙:首先从生理上找原因,男孩之所以成为男孩,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荷尔蒙睾丸素分泌,青春期男孩的分泌量比女孩多15倍。荷尔蒙睾丸素的分泌阻碍了大脑两个半球间的联系,而人类的语言功能在大脑的左半球。女孩子能力为什么强,就是因为青春期女孩的两个脑半球可以均衡而畅通地联系。所以,青春期男孩的语言能力差,爱冒险,爱竞争,爱挑事,爱争吵,就是荷尔蒙睾丸素在起作用。二是血清素。我们体内的血清素能帮助我们稳定情绪,控制生理冲动。这么好的东西,恰恰女孩比男孩多。班里要发生危险的事情了,女孩一看形势不对,赶快报告老师。女孩善于控制,而男孩是不管不顾的。

男孩、女孩优势各不相同,男孩的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强,而女孩的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强。男孩上网,毫无疑问是打游戏;女孩子上网,多以聊天为主。

女孩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阅读,男孩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践、体验。但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我们的教学都以语言交流为主。女孩能听得进去,男孩听一会儿就听不进去了。这是他的特点,不是缺点,但是我们往往把这看成是男孩有问题。

其次,父教缺失是男孩危机的重大原因。父亲是男孩人生当中的第一个榜样,不可替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榜样做得如何呢?我连续4年主持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当问到有了烦恼对谁说时,四个国家的孩子都把同性同伴放在了第一位。日、韩、美的高中生把母亲放在第二位,中国女生把异性同学放在第二位,母亲放在第三位。日、韩、美的高中生把父亲放在第五位,但中国父亲不仅榜上无名,还排在网友之后。在中国,父亲的可信任度、影响力不如网友,可见父教缺失的严重程度。

父教缺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少年犯来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都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父亲在帮助孩子控制情感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都有这个感受,回到家发现爸爸在家,就需要小心点。爸爸不怒自威,代表着规则和威严。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孩子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父亲和母亲不同。妈妈抱孩子很紧,孩子感到温暖、安全。爸爸抱孩子比较松,但是有劲,或者放在肩膀上或者举起来。爸爸一抱孩子,孩子就兴奋,知道玩耍的时间到了。妈妈带孩子,活动半径小,做游戏,讲故事,坐在草地上玩;爸爸带孩子,活动半径大,撒得比较远,孩子跑了,爸爸说追就能追上。

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第一发展亲密性,妈妈有天然的功能,妈妈喂奶、抱孩子,让人感觉很温暖。第二发展独立性,爸爸有天然的这方面功能。爸爸的养育方式给予孩子独立、勇敢和责任。所以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当前中国的父教缺失太严重。前一阵子网络上有个段子叫《妈妈之歌》,短短3分钟的时间里,妈妈就说了800个字,叮嘱这叮嘱那,话特别多,特别关心孩子。这个歌流行后,爸爸们有意见了,说怎么光写妈妈,不写爸爸?段子的作者很快就写了《爸爸之歌》,就一句话——好的,问你妈。孩子什么事,好的,问你妈。他不知道,也不管。

还有,溺爱对男孩的伤害特别大。一个19岁男孩,体重190.5公斤。父母小时候怕他磕着碰着,不让他出去,不让跑不让跳,就是不限制吃。结果,孩子成了一堆坐在家里的肥肉,干什么都费劲,不光家长痛苦,连他自己也感到痛苦。

培养孩子要因性施教

记:现在我们知道,男孩比女孩有更大的危机,要因性施教。那具体应该怎么做?

孙:第一,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把男孩的暂时落后看成是特点而不是缺点,改变对待他的方式。当他表现胆怯时,不一味指责,而让他学习如何勇敢,如何成为男子汉,对他的要求要适当。女孩有语言优势,要多接触文学类、语言类的东西,对智力发展和丰富情感都大有好处。

第二,父亲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可能有人说,我在打拼事业,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这我非常理解,但是再忙碌的爸爸也可以做一个好爸爸,因为父教的质量不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上。

我认识一个女博士,她在小县城里长大,爸爸是开长途汽车的,常年不在家,但是爸爸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她买一个转笔刀。现在,她家的两个柜子里摆满了各种转笔刀。转笔刀不贵,却是爸爸的一片心意。她过生日时,爸爸如果在外地,会到邮局发封电报给她,让她知道父亲心里有她,很重视她。

第三,母亲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威信,不要动不动就贬低父亲。如果母亲常对孩子说,瞧你爸那个窝囊样,什么都不知道,别听他的。那父亲就很难办了。反过来,母亲要这样说,你爸虽然挣钱不多,但是他很有责任心,对你很关心。即便有的夫妻离婚了,爸爸或者妈妈一方带着孩子,也没有必要去相互指责。

第四,男孩一定要放养,培养他的责任感。

中国母亲会示强,但不会示弱。生病了,照样接孩子,给孩子做饭。孩子眼尖,一看不对劲,就问:“妈妈,您怎么了?”这本是教育孩子的良机,是孩子同情心的萌芽,但是很多妈妈硬撑着说:“没事,我死不了,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妈妈一次次地拒绝孩子的关心,孩子慢慢明白,妈妈是铁打的,妈妈永远不会倒,妈妈的事不用我管。结果,等将来你再需要孩子时,孩子却感觉不到了。所以有时候,孩子的毛病是我们大人惯出来的。妈妈要学会示弱,病了就躺下,孩子问怎么了,实话实说:“我头疼,不舒服,你给我拿条毛巾来,再倒杯热水。”安心享受孩子的照顾,只是别忘了鼓励他感谢他,告诉他“你长大了”“有你真好”等等。

成长需要空间,孩子要进一步,父母就得退一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就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太能干,孩子啥心不操,没有岗位,怎么会有责任心?

第五,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男孩有运动的需求,家长一定要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当然,部分男孩比较文静,不需要过量的运动,但是所有男孩都比女孩更需要运动。过去,我们对体育的理解非常偏窄,其实参加体育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最佳途径,运动讲规则、讲合作、拼意志、崇尚荣誉,这些都是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聪明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

可能有家长问,习惯怎么养成?研究发现,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能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育的原则是因性施教,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希望我的这番话能够让广大家长有所受益,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男孩爸爸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和爸爸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