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2015-05-15梁昆
梁昆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这个有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衡量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课堂教学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深入解读教材三个方面的整体组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追寻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堂,课堂教学反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面对一个班的所有学生,学生上到台上演板,只能是少数人,反馈不全面;教师只能等到课后批改练习题时才能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师生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反馈信息,且有部分反馈不真实的情况,反馈不及时,在小学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乐学的氛围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很多,归结起来实质不外两个字,那就是要“吸引”学生。
(1)游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2)巧设疑难,激发兴趣。新课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况,新颖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地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就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3)体验成功感,稳定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
(4)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练习题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二、优化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在现在的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以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小学数学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条件。
在制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时,经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目标过高、过偏、过大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背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确立教学基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第二,使“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每一个课时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这三个维度的关系就如同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量的关系一样。随着新课程观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导致课程目标必然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当然,由于每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因此,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三维目标面面俱到。只要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能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体现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所谓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从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二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提出要求。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会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问题——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我始终坚持“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变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启了学生心智的大门,使学生形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思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教师是关键,对课堂教学张驰有度,始终抓住学生的心,不断探索,并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