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存在主义悲剧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2015-05-15晏娜
晏娜
摘 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的典型悲剧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进行解读。通过悲剧哲学来启迪人们追求人生意义,而非悲观沉沦,陷入深深的绝望。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存在主义哲学;尤金·奥尼尔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伟大的剧作家。他曾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也是美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榆树下的欲望》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被称作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历史剧”,奥尼尔的第一部杰出的悲剧。该剧以19世纪新英格兰的农村作为背景,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剧中每一个人物的悲剧人生。剧中75岁的老卡伯特在前两任妻子相继死去后又娶回了一位35岁年纪轻轻的艾比,而艾比嫁给老卡伯特是为了他的农场,后来她为了达到目的,勾引并疯狂爱上老卡伯特的第三个儿子伊本,并生下了孩子。之后在老卡伯特和伊本争斗过程中,老卡伯特对伊本和盘托出艾比的真实意图,伊本怀疑艾比对他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为了争夺农场,弃她而去。艾比为了证明她对伊本的真心又亲手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伊本知道后,又把艾比告发,抓进警察局,最后伊本醒悟,艾比和伊本双双入狱,接受法律制裁。奥尼尔塑造了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激起了人们强烈共鸣,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本文试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榆》进行解读。萨特是西方 20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以及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精义所在。自由选择的核心是自由。人就是自由,人生而自由。萨特即主张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自由的,无论对什么环境、采取什么行动、怎样采取行动,都可以自由选择。
一、存在先于本质——剧中人做剧中事
“存在主义是唯一能给人尊严的理论,是唯一不把人还原为东西的理论”。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与本质指的是人而不是物,是对人和物做出最本质的区分。在萨特看来,人的真正的存在不在于他的肉体躯壳的存在,而在于他不断地设计、谋划、创造自己的行动。而行动又是完全在人的自由选择和计划之中的。人按照他自由地选择的理想、设计的计划,超越他自身而趋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一系列选择、计划和行动构成的。人无非就是他想要成为的那样的人。人实现的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
在《榆》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规划,想要证实自己的存在吗,想要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卡伯特的两个大儿子,离家出走,去加利福尼亚淘金,实现美国梦;卡伯特一生拼命努力工作,希望能从上帝那里获得恩赐;艾比渴望爱情和财富,对不共命运进行抗争,希望可以改写自己悲惨的人生;而伊本同时也渴望农场,希望成为农场真正地主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着。
二、绝望的自由——自食其果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 也就是说萨特的哲学观中不单纯只是为自由而自由,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落实自由而带来的后果,即人应该为自己的自由承担责任。凡是不能进行自由选择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所谓的自由选择本身包含着一定的绝望成份,但它的力量就在于永远相信通过不断地选择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榆》剧中,每一个人在种种境遇中进行选择,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结局,也因此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后果。老卡伯特受清教思想卖命干活,像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折磨死自己的两个妻子,逼走自己的儿子,小儿子又与新妻子乱伦,众叛亲离,没有得到一丝关爱;伊本仇恨自己的父亲,占有父亲的女人,想要重夺农场,但爱上艾比,又误会艾比,间接杀死自己儿子,最后同艾比一起入狱;艾比想要农场,想要安全感,不惜嫁给比她大四十多岁的老头子,虽在农场收获她以为的爱情,爱上伊本,但她俩的不论之恋不被社会认可,最终被伊本误会,杀死儿子,等待宣判。他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三、荒诞与虚无的世界——绝望中寻求希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虚无的。所谓的荒诞就是虚假,虚无,虚幻,全然乌有。尼采也认为,万物生灭变化的苍茫宇宙原本无所谓善恶真假,世界本身并无意义可言。假如人们用真理的眼光和道德的眼光去探索世界本体,只能被巨大的虚无所吞没。虽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但萨特并不希望人类受到这种荒诞和虚无的束缚。萨特指出世界的荒诞和虚无,目的正是希望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直面荒诞和虚无的勇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哪怕注定是悲惨的结局,也要为自己谱写一段无悔的人生。
我们似乎看不到《榆》剧中人物存在的意义,看到的满是绝望的悲伤和愤怒。老卡伯特把自己关进一副“活棺材”里,没有亲情的关怀,没有爱情的青睐,众叛亲离,辛苦劳作一辈子,不过是赤裸裸来,赤裸裸去,带不走一丝财产;艾比很小成了孤儿,无依无靠,只能在别人家干活为人驱使。长大后不幸嫁给了一个酒鬼丈夫,她不但要忍受丈夫打骂,还要在被人家干活供丈夫挥霍,直到后来孩子得病死了,丈夫也死了。而后嫁给卡伯特,与伊本相恋,又演绎了另一场人生悲剧;伊本年幼丧母,得不到父亲的爱,长大后想继承农场,又与艾比乱伦,间接杀死自己的儿子,锒铛入狱。不过他们至少真心相爱过,勇敢追求生命中最美好的爱情,也不枉此生。人生尽管经历艰难,但不能失去生的希望,有时知生命之重,而善舍其生命,为爱情自陨亦不失为慷慨激昂。从绝望中寻求希望,人生注定辉煌!
四、结语
本文通过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榆》进行分析,以悲剧色彩给予人生以意义生命脆弱易逝,命运变化无常,生活少不了辛酸与悲伤。所谓的悲剧就是启迪我们认识人生,激起我们共鸣,寻求解决办法,努力充实和丰盈我们的人生,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而绝非悲观沉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与光明。人生充满荆棘,短暂而又可悲,但能抱以永不言弃的精神,来开拓生命之路,才能达到生命的高扬。
参考文献:
[1]张婉妹.试析萨特存在主义戏剧中的境遇观.[D].东北师范大学.
[2]王燕.悲剧意识下的人性剖析-简评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J].文艺理论.
[3]郭德君.存在主义哲学人生透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26).
[4]榆树下的欲望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