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头衣及其结构工艺的探讨

2015-05-15李晨晨张皋鹏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特征结构

李晨晨?张皋鹏

摘 要:多样化的头衣是凉山彝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研究凉山彝族头衣的结构和工艺,对于传承、保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的介绍了凉山彝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所佩戴头衣的特点,深入探究凉山彝族头衣的特征及结构原理、制作工艺,以及其实用价值、美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脑纸样绘图。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到一定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凉山彝族;头衣;特征;结构

一、导言

多样化的头衣是凉山彝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其独特风格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形成。儿童时期不分男女均佩戴鸡冠帽,青年妇女将头帕折叠后戴在头上,壮年和老年妇女戴荷叶帽或大顶帽,老年人则在头上缠绕头巾。凉山彝族男子头梳发髻,头顶留一绺儿头发,头上缠黑色头巾,长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

二、女性头衣

凉山彝族女子从一岁起开始佩戴童帽,之后留独辫戴少层头帕,15岁后戴多层头帕。女子结婚生子后开始戴“荷叶帽”、“锣锅帽”,老年时期缠绕头巾。

昭觉和美姑地区的少女,在十六、七岁举行成人礼以后,会带上漂亮的头帕,是一种如同瓦状的多层的蓝黑色棉布,这种头帕大多用二到三尺的蓝布来回折叠,形成帕子的形状,在头帕上压着梳理好的双辫,头帕的前端一般会遮挡住额头,看上去像帽沿一般,会让彝族的姑娘们娇媚漂亮,楚楚动人。

在布拖,未婚和已婚未生育的妇女均戴一种造型独特的黑色头帕。帕巾内衬一条弧形塞草支撑的硬布带,带的两端夹于发辫内,再将发辫盘于布带上,用绳交叉栓紧,头帕四角收于脑后打结。再戴上折成梯形的锁边黑色头帕,高耸于头顶的头帕展开于双耳的两侧,如鸟翼展翅。普格帕子是一种立在头上,造型夸张的黑色金丝绒梯形帕子。

凉山西北部的越西、盐源等地区的头帕,未婚和已婚未生育妇女用刺绣和挑花的方头帕盖头,帕面用彩线绣上丰富多彩的纹样。前后帕边用彩线锁边,帕底衬一块红绒布从右边翻折一条边,做好的头帕大约长40——50厘米。

三、男性头衣

美姑男性头上缠一条黑色和蓝色的长巾,将布缠成锥形斜插在额前,成为“助体”,这便是英雄结。男子头巾长约三丈,宽约一尺二寸,对折,从右到左相缠,唯死者反之。中年和青年的英雄结细如竹笋,昭觉男子还喜欢在英雄结上缠绕红色或橘红色的毛线,美姑青年男子的头巾采用平铺缠法,细细的英雄结顶上留有马尾状的穗;老人则呈螺结锥形,或无结依次缠成圈状。

四、童帽

凉山彝族儿童鸡冠帽因形似鸡冠而得名。前额帽面做花精美,帽顶常缀鹰毛辟“邪”。垂吊麝香包防病。有的帽沿呈波浪形,尾上缀一绺布穗,侧观酷似公鸡:前立鸡冠,中有弧背,后翘尾羽,十分美观,别有风趣。

五、昭觉、美姑地区头帕的折叠方法

昭觉、美姑青年女子的头帕用500——800厘米的黑、蓝色棉布横向裹叠数层,帕子前后长约40里面,厚10里面左右,宽30多厘米。头帕在折叠时,首先从一端测量出35厘米,然后顺势向上折起后落下,如此一直重复,直到头帕的另外一端,最后再把另外一端单层反向对折两下,正好落在头顶上。

图1 头帕的平面展开图及折叠方式

六、男性头衣缠绕的方式方法

凉山彝族男子成年后用深蓝或黑色的棉布或丝绸头巾包头,头巾宽约30——40厘米,长500厘米以上。昭觉老年男子“英雄结”的缠裹方法如下:①将天菩萨发髻盘好;②用枕巾包好头和天菩萨;③用一短巾捆好毛巾;④一端留出英雄结的长度,另一端将“天菩萨”困扎好;⑤用长巾从右至左缠绕,裹出“英雄结”。

七、童帽的结构图

彝族鸡冠帽的款式造型总的来说是模拟了鸡冠的主要形态,并加入了鸡尾的设计元素,前立鸡冠,中有弧线,后翘尾羽,侧观酷似一只公鸡,造型逼真具象。

凉山鸡冠帽裁片结构由帽脸、帽墙和帽顶三个部分构成,帽脸是帽前鸡冠的造型,用一块大红色绒布制成,上端对剪成一排7——9个三角形,代表公鸡冠角上的冠齿,每个冠齿的尖上缀一红色的毛线绒球,以强化鸡冠的视觉冲击力。帽墙是条宽约11——12里面的长条形黑平绒,从额前围头一周,在脑后合二为一,顺势设计成一个长约15厘米弯曲上翘的公鸡尾巴。帽顶是一块正方形的布,四个边加起来正好等于戴帽儿童的头围,也就是帽墙的长度。

为了让帽冠挺括有型,在帽脸上和鸡尾处衬了一层软硬、厚薄适中的塑料布作为硬衬,其目的是使鸡冠和鸡尾的造型更挺括,使帽子外形挺拔、美观。在帽冠周围,用黑色布条包边,帽墙周围用红色布条包边。

八、总结

凉山彝族头衣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产生的,是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它们以千姿百态的形式表现在头衣的款式、色彩、纹样以及佩戴方式上。本文详细分析了凉山彝族头衣的特征与特点,不同地区头帕、头巾的折叠方式不同,不同年龄,彝族人民会佩戴不同的头衣。每一款头帕、头巾都有特定的折叠、缠绕方式。对每一款帽子进行深入分析解构,绘制出纸样、研究其制作工艺后发现,外观相似的妇女帽在平面结构上有很大区别,每一款鸡冠帽都有特定的鸡尾形状等。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传承保护彝族的头衣文化,让凉山彝族头衣文化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瑛.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凉山彝族文物图谱[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3]马学良.彝族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戴平.中国民族发饰 [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

[5]中国彝族服饰画册编写组.中国彝族服饰[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6]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7]李春生.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 [M]. 北京:人民画报社,2002.

作者简介:李晨晨(1990-),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宁,单位: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研究方向:网络定制。

猜你喜欢

特征结构
抓住特征巧观察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