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

2015-05-15曾海燕梁润娣谢灵玉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41

吉林医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救助

曾海燕,梁润娣,谢灵玉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41)

精神病是一种多发病,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精神病发生率在1.3%~1.4%之间[1],在疾病早期,通常不易被发现,即便患者有临床症状后,也会出现可以回避的情况,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加大治疗难度,使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加重[2]。目前,我国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必须给予康复训练,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康复训练在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3 年8 月~2014 年8 月间收治的58 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9 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男17 例,女12 例,年龄19 ~63 岁,平均(31.27±6.59)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男18 例,女11 例,年龄20 ~65 岁,平均(32.15±6.6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①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训练包含非语言要素与语言要素两种类型,可以教患者表达自身真实感受,告知其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做好示范工作。鼓励患者与他人进行沟通,注重患者谈话时的表情、姿势、语调,让患者适度参与运动,加强人际交往。②文娱活动:鼓励患者参与文娱活动,为其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文娱活动内容包括读报、棋牌活动、唱歌、看杂志、写信等。③健康教育指导:每周均需对患者进行1 次健康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疾病的相关特征与治疗方法,便于患者对该疾病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同时明确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坚持用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④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护理人员要与患者间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同患者的交流,取得其信任,每天需给予心理指导,每周指导在2 ~3 次间,使患者愿意与他人交流。⑤日常生活锻炼:患者要按时起床,注重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床后可以对患者的洗漱、叠被、扫地等行为进行训练,让患者管理好自己的物件,指导其擦桌子、整理碗筷等,当患者主动参与到日常生活锻炼中时,护理人员必须给予鼓励。

1.3 观察指标:采用PANSS[3](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情况)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利用IPROS 评估患者的康复疗效。比较患者康复状态量表(MRSS)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PANSS 评分情况:通过研究了解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NSS 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PANSS 评分情况

表1 患者PANSS 评分情况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73.21±20.37 68.73±17.62 63.29±16.58对照组 73.62±20.31 71.39±18.84 69.52±16.21 t 值 0.63 3.78 6.82 P 值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康复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康复疗效比较

组别 治疗前组织能力治疗后 治疗前讲究卫生治疗后 治疗前社交能力治疗后 治疗前生活能力治疗后观察组 12.31±3.24 8.68±3.16 4.53±1.39 2.42±2.14 9.61±2.36 7.64±2.13 8.43±3.69 5.11±2.15对照组 12.53±3.68 10.29±3.19 4.52±1.27 4.01±1.25 9.60±2.17 9.12±2.02 8.19±2.15 7.63±2.36 t 值 0.22 3.95 0.03 3.31 0.42 3.48 0.16 3.9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比较患者的MRSS 评分与SDSS 评分

表3 比较患者的MRSS 评分与SDSS 评分

组别 治疗M前R S S 评治分疗后 治疗S前D S S 评治分疗后观察组75.49±13.29 36.21±8.13 11.18±2.36 4.19±3.76对照组75.26±13.41 56.15±7.32 10.62±3.29 8.25±3.58 t 值 2.52 2.37 3.85 8.79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康复疗效对比:从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上看,治疗前,两组在组织能力、讲究卫生、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方面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比较患者的MRSS 评分与SDSS 评分:从患者MRSS 评分与SDSS 评分上看,观察组的评分改善效果更好,两组对比有较大差异。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会有一些异常行为产生,这些行为均属于不自主行为,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逐渐增多,不过单纯药物治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难以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要想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必须鼓励其主动进行训练,在康复训练初期,可以指导患者参与简单的漱口、穿衣、扫地等行为,便于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4],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患者多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患者参与集体活动,例如下棋、唱歌、打牌等游戏。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通过多方面的康复训练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从本次研究了解到,观察组实施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的PANSS 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组织能力、讲究卫生、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RSS 评分与SDSS 评分情况更好,这更加证明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表明康复训练在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汝兰,江连娣,伍丽华,等.康复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5):465.

[2] 何丽婵,苏保育.行为训练对矫正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14):1715-1716+1770.

[3] 郗小玲.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197 例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4):3097.

[4] 魏秀花.收养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7,(18):776,789,808.

猜你喜欢

流浪精神病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流浪
水下救助抢险
流浪的歌
都有精神病
流浪猫鲍勃
水下救助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