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骨缺损早期数字化钛网成形术手术时机探讨
2015-05-15王佳唐梁敬心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贵州凯里556000
王佳唐,梁敬心,廖 鑫,倪 永 (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贵州 凯里 556000)
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为达到外形和功能的理想康复,需要行颅骨缺损修补术。而目前修补术时机的选择目前还存在争议,目前主要观点是颅骨缺损3 个月内进行及颅骨缺损3 个月后进行。为明确最佳的手术时机,为患者创造最有利的康复条件,笔者就我科2010 年1 月~2013 年12 月66 例颅骨缺损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为临床及同行者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将66 例外伤性颅骨缺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6 例,为2012 年1 月以后的病例,颅骨缺损3 个月以内,其中男20 例,女6 例,年龄5 ~45 岁。神经功能障碍分类:智力下降22 例,语言障碍3 例,肢体运动感染障碍5例,非特异性症状23 例。对照组40 例,为2012 年1 月以前的病例,颅骨缺损3 个月以上,其中男20 例,女6 例,年龄5 ~45岁。神经功能障碍分类:智力下降36 例,语言障碍7 例,肢体运动感染障碍15 例,非特异性症状35 例,癫痫2 例。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两组病例术前均行Q.Com 模式2 mm 层厚头颅CT 薄扫,范围超颅骨缺损2 cm 矽贝图像,转换成数据,行数字化钛网多点无模成形,消毒备用。
1.2.2 手术方法:沿原手术切口切至帽状腱膜下层、肌层,严格按帽状腱膜下、颞肌下间隙自行向前,自上向下钝、锐性游离肌皮瓣,显露骨窗四缘颅骨。采用钛网覆盖法修补治疗,钛网予钛钉固定。缺损区中央的硬脑膜丝线悬吊数针固定于钛网表面,放置皮下引流,创面彻底止血及分层缝合,头帽适当加压包扎固定。手术时间:治疗组于颅骨缺损3 个月内进行,对照组于颅骨缺损3 个月后进行。
1.3 统计数据处理: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 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为96%,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仅70%(P <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3/2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18/40)(P<0.05)。见表1。
3 讨论
经典观点认为,颅骨修补成形术除陈旧性凹陷多骨折居一期手术成形外,都应在首次术后3 ~6 个月进行手术,有创伤感染者,需创伤愈合1 年后施行[1]。对于单纯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碎骨片摘除术后,可同期一次手术完成颅骨修补术[2]。李吉等[3]认为,早期颅骨修补(<2 个月)患者的预后较延期修补(>3 个月)更好。Kuo 等[4]认为只要等待患者脑水肿消退,颅内压恢复后即可进行颅骨修补术。颅骨修补的手术时间逐渐超前,至今尚没有统一的修补时机标准。
伤后1 ~3 个月是神经功能恢复的最快时期[5],尽早恢复颅腔的完整性是促进神经功能进一步恢复的先决条件。如果颅骨缺损时间较长,患者产生颅内缺血,缺损区的颞肌贴附作用会产生颅外向颅内的“供血通路”,较晚行修补术会打破这种自身调节,术后脑组织缺血及新生管血极易损伤而出现颅内状况,导致原有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研究对照组出现一例脑挫裂伤,原因就在于此。
在组病例显示,早期(<3 个月)颅骨成形的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为96%,延期(>3 个月)颅骨成形的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仅70%。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笔者最早的修补时间表为28 d,平均65 d,均取得满意效果。患者在符合公认的手术指征前提下,满足下列条件可尽早手术。①一期手术切口甲级愈合,②一期手术硬脑膜完整修补,③站立时骨窗塌陷,平卧时骨窗平坦或略膨起。如果不站立和平卧时骨窗明显膨起,为手术禁忌,如果站立和平卧时骨窗明显塌陷,手术要慎重。
总之,早期颅骨修补成形术可有效改善颅骨缺损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物,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1] 段国升,朱 诚.神经外科手术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0.
[2] 张飞翔.颅骨缺损修补术86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2010,13(4):71.
[3] 李 益,温 良.早期颅骨修补对颅骨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6):750.
[4] Kuo JR,Wag cc,chio cc,et al,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after Cranionlasty-analysis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J].J chin Neurosci,2004,11(5):486.
[5] 卓大宏.康复医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