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 驱动人才创新
——郑州供电公司开展群众创新工作掠影
2015-05-15_刘冰钟浩
_刘 冰 钟 浩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代表一个公司创新成果的,是一个又一个奖状,一项又一项专利吗?是,但又不仅仅是。代表郑州公司创新成效的,除了奖状、专利、论文,还有一线员工工作中偶尔迸发的灵感、利用业余时间发明的“小”工具……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中,郑州公司的创新氛围不断浓厚,创新人才不断增加,创新成果不断累积,使得创新成为推动公司和电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从“小”引发“磁场效应”
一谈到创新,大多数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么“高大上”的词,离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很远吧,我能行吗?为打破发明创造的神秘化、专业化,营造“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创新氛围,郑州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一份每年年初都需要班组成员填写的“创新需求调研表”,通过这一渠道收集班组成员在一线工作中发现的技术难题,再由公司选题进行科技攻关。
2014年3月,郑州公司计量室员工任晓菲在她的调研表上写道:建议研制一种能够在小电流情况下准确实现用电检查的用电检查仪。说起这个建议的由来,任晓菲说,就是在工作中无意中听到一位老师抱怨道:“现在的用电检查仪根本没办法测量到这么小的电流,真不好用!”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高度重视。于是,任晓菲就和她所在的计量室同业对标QC小组的成员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资料开始初步设计。从现场试验到数据采集,他们一步步摸索、完善。历时9个月,终于顺利研制出新一代用电检查仪,将现场工作中通过测量计量表计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对表计的接线情况进行判断,找出错误接线种类的时间由20分钟降低为3.8分钟。
郑州公司加强青工技能培训
创新工作室内摆满了专利证书
6月16日,在郑州市大观国际小区的智能电表更换现场,手持新型用电检查仪的赵翔甚至为它打起了广告:“这2.0版的检查仪,操作方便效率高,真是检查仪中的‘战斗机’啊!”前不久,这项创新成果还先后获得郑州公司和省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
在郑州公司,这样来源于工作又最终回归于工作的创新成果绝不仅此一例。仅在2014年,郑州公司就收到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项目916项、论文104篇,其中“蓄电池全自动核对性充放电智能仪”“运维一体化班组工作信息式指导装置”“GW5型刀闸检修机械手”等看似“小”的工具,却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问题。
组“团”激发“共振效应”
6月17日,雾霾再一次“光临”郑州,空气质量指数达到251。走进郑州公司输电运检室运维二班班长高峰的办公室,他拿出一份调研报告,指着窗外的雾霾说道:“我们这个科技项目,就是为了应付这十面‘霾’伏。”
今年30岁的高峰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他不仅在参加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成长为一名班组长,更成为郑州公司一名小有名气的创新能手。他参与研制的“铝合金导线自锁保护钩”已在全国推广使用,“输电线路防外破警示灯”有效减少线路跳闸率,已被省内多个地市应用及推广。但在科技创新中高峰也有困惑:“参加工作后就一直从事输电运检专业的工作,对公司其他专业的工作流程了解很少,也就没办法从电网整体上把握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州公司把像高峰这样身处基层,有精力、学历高、基础好、干劲高的青年员工吸收到公司科研团队中,全程参与省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的申报、研发,以“实战化”的历练帮助他们扩宽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今年,高峰参与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典型高耗能用户能效电厂关键技术研究”。说到收获,高峰说,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接触到了国内和国际上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让他对整个电网的运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郑州公司不仅有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更主动走“下”去,邀请科研院所、电力设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的教授老师深入一线班组,结合科技项目和生产实际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新技术讲座和创新讨论会。
5月,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名单,郑州公司共有23人入选,占省公司入选总数的16.08%,入选比例居省公司第一名。
搭“台”迸发“聚变效应”
“我接单送电回工单,哪知工单堆成山,我的名字叫宋光明……”今年3月10日,郑州公司一年一度的QC成果发布会上,来自该公司15个基层单位、6县供电公司的21个QC小组唇枪舌剑、各显神通,努力让自己的成果完美亮相。
对于郑州公司基层班组员工来说,一年一度的QC成果发布会是他们展示智慧的盛会,也是一次集中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研发人员互相取长补短,争相把握快速“充电”的好机会。通过初评、网上公示和现场发布等多个环节,最终获奖的小组将得到公司的科研基金。
QC成果的发布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要想达到科技创新的聚变效应,郑州公司认识到,必须要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鼓励、支持公司工会、共青团组织开展广泛的员工创新创效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实体在郑州公司成立。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2013年5月成立的青年“i创”工作室,它以团支部为单位建立,吸收青年员工为成员,是一个供青年学习交流、创新创效和岗位建功的平台。
这么一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据郑州公司团委负责人徐毅介绍道,“i”是创新的英文innovation的首字母,同时英文“i”代表我,谐音为爱,“创”寓意创新,代表“我爱创新”。
两年来,青年“i创”工作室从成立之初的只有10名成员,发展到包括变电运维、变电检修等5个团支部,形成了运维、检修、调度等班组员工跨专业协作、跨部门交流业务技术的创新平台,将一个个“创新点”整合凝聚成“创新链”。
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截至2014年年底,青年“i创”工作室不仅完成了“快速定位到账客户自动对账软件”“调度电话防误扩录音装置”等65项科技和管理创新项目的研发,而且举办了两期创新论坛和8期专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