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常法则治
2015-05-14谭丁
谭丁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改革家和政治家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家学说中体现出的提倡法治、反对特权等进步思想对当前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要法治不要人治
法家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反对“贤人政治”。
【原文节选】
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夫舍常法而从私意,则臣下饰于智能;臣下饰于智能,则法禁不立矣。是亡意1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2于名誉矣。——《韩非子·饰邪》
【原文释义】
俗语说:“家里有固定产业,即使荒年也不会挨饿;国家有固定法制,即使危险也不会衰亡。”舍弃固定法制而顺从个人意志,臣下就会粉饰自己的智能;臣下粉饰自己的智能,法律禁令就站不住脚。这样,随心所欲的做法就通行,以法治国的原则就废弃了。治理国家的原则,舍弃危害法令的,就不会受智能的迷惑,不会被虚名所欺骗了。
【原文节选】
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释法禁而听请谒,群臣卖官于上,取赏于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故民无尽力事主之心,而务为交于上。——《韩非子·饰邪》
【原文释义】
丢掉规矩而单凭技巧,放弃法治而单凭智慧,是使人迷惑混乱的办法。昏君使民众用智巧粉饰自己,是不懂道的缘故,所以劳而无功。放弃法令而听从请托,群臣在上面出卖官爵,从下面取得报酬,所以利益归于私门而权势落于群臣。所以百姓没有尽力侍奉君主的心意,而致力于结交大臣。
【原文节选】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駬3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韩非子·难势》
【原文释义】
掌握法度、据有权势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背离法度、丢掉权势就会使天下混乱。假如废弃权势、背离法度,专等尧、舜出现才使国家太平,这就会一千世混乱,然后才有一世太平。掌握法度、据有权势,等待桀、纣,桀、纣出现才使国家混乱,这就会一千世太平,然后才有一世混乱。依此而论,太平一千世才有一世混乱,和混乱一千世才有一世太平相比,就像骑着千里马背道而驰,相去是非常远的。
【原文节选】
释法术而心治4,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韩非子·用人》
【原文释义】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
【原文节选】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5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韩非子·难一》
【原文释义】
就说舜纠正败坏的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像舜一样的人为数有限,人的寿命有限,而天下的过错却没有休止;以有限的寿命对待没有休止的错误,能纠正的就很少了。赏罚能使天下人必须遵行,命令说:“符合条令的赏,不符合条令的罚。”法令早上下达,过错傍晚就纠正了,法令傍晚下达,过错第二天早上就纠正了;十天之后,全国都可以纠正完毕,哪里要等上一年?
【原文节选】
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6(尚)法而不上(尚)贤。——《韩非子·忠孝》
【原文释义】
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
【原文节选】
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7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8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商君书·修权》
【原文释义】
所以法度也是治国的权衡。违背法度而靠个人意见,都是不知类推事理的。不用法度就可断定人是智慧还是愚笨,贤明还是无能的就只有尧了,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尧。所以先王知道不可以任由私议和称誉个人来治理国家,必须规定法律明确标准,符合法律的就奖励他,危害国家的就要惩罚。
【古今联读】
在法家看来,尚贤与尚法是矛盾的,尚贤的提倡势必降低法的地位,把政治命运系在贤者身上,这样是极不可靠的。法作为一种客观尺度,因为有统一固定的标准,所以也就具有了客观性和公正性,功过是非全凭法来权衡度量。而人,即使是圣贤,也只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素,更无法去除其感情色彩和主观私意。所以,法就是最正确、最公道、最可靠的标准,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排除一切人治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整齐民心、调动民力。而人,除了像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其他人都不行。但尧舜这样的人物毕竟是少数,人治的赏罚,无论如何精明公正,总不能使人无嗔无怨。因此,人治不足以使国家长治久安,治国之道“唯法所在”,只有法治才是立国的基石,兴国的根本。
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诞生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土壤之中,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个人的权威最易发生作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必然受到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桎梏,有着较大的历史局限性,因此“人治”还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显著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但去除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仍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轻视法治建设,以言代法,有法不依的阴霾未散,还在十年浩劫中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前车之鉴,促人警醒,催人反思,党和国家、民族开始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继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在中华大地上唱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最强音。现代法治思想有着更深入的内涵和更深厚坚定的社会基础,扬弃地吸收法家思想,肃清封建思想的残余,摒弃“人治”观念,对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法不阿贵刑无等级
法家主张,法律不偏袒权贵,刑罚不区分等级 ,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反对特权。
【原文节选】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释义】
法是天下社会的度量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绳。社会制定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者。设置实行奖赏制度,是为了奖赏有功之士。这种刑法和制度一经制定,符合奖赏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者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贱者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虽然无能也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了。
【原文节选】
法不阿1贵,绳不挠2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3下之邪,治乱决缪4,绌5羡6齐非,一民之轨7,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8,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韩非子·有度》
【原文释义】
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整治官吏,威慑民众,除去淫乱怠惰,禁止欺诈虚伪,没有比得上刑的。刑罚重了,就不敢因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法令严明,君主就尊贵不受侵害。尊贵不受侵害,君主就强劲而掌握要害。所以先王重法并传授下来。君主弃法用私,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原文节选】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商君书·赏邢》
【原文释义】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执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株连其三族。
【原文节选】
圣君则不然,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凑9以事其主,百姓辑睦10,听令道法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原文释义】
圣明君主就不是这样,不允许国家卿相克扣公财豢养私党,不允许群臣任用自己亲昵的人为官,君主自身也明确宣布制度而坚定地执行它,这样,群臣协力同心,围绕着君主来为他服务,百姓也团结和睦,听令守法,做他们应做的事情。所以说,有创制法度的,有执行法度的,有遵照法度行事的。创制法度的是君主,执行法度的是大臣官吏,遵照法度行事的是人民。君臣、上下、贵贱都遵从法,这就叫做大治。
【原文节选】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原文释义】
国家的安定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树立的;权力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失去掌握的权力则国家会陷入危机。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公私的界限,并且不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则国家会安定。
【原文节选】
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原文释义】
不分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高低,一切用法律来判断。
【古今联读】
法家“刑无等级”的思想产生和形成于当时封建领主和贵族特权猖獗、守旧势力严重阻碍改革进行的社会状况下。“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法家主张适用法律要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守法上强调平等,君主和臣民都要守法。商鞅认为:法律,是君臣百姓所应共同遵守的。如果法律贯彻执行的不好,那一定是上层统治者首先违背了它。这些反对特权的主张,在当时封建特权等级制度的社会条件下无疑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呐喊。但是君主专制制度和法治精神是水火不容的,让本来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君主守法,把他与臣民百姓一视同仁无异于与虎谋皮。如在封建时代,常有太子犯法,却因为是皇亲贵胄而逃脱刑罚,由老师代过,“刑无等级”在这里不过是一句空话。由此也可见,在封建君主那里,要真正实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是一种幻想。
两千年岁月悠悠,历史的烟尘消散。跨入新世纪,法治的光辉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治国理政的征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但是要彻底肃清封建特权思想的遗毒,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受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长期影响,加上监督制度机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一些公职人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现象不容乐观。有些领导干部,或身为高官,居于要职,或掌管一地,任职基层,在心目中总认为自己是官就高人一等,是百姓的管理者,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因此就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还有些人,不但自己超越于法律之上,还听任和纵容自己的子女、亲属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一旦东窗事发,又千方百计地利用职权、地位、关系,包庇罪行,开脱罪责,甚至企图干预司法机关的工作。近来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我爸是李刚”的“名言”,则更反映出了特权思想在部分所谓“官二代”头脑中的根深蒂固。针对这些情况,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从封建社会初期的法家思想发展到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几千年来的法治思想既是一脉相承,更有创新发展。法家反特权思想带给我们的启迪说明,继承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思想,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公共政策研讨会
(本刊讯)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召开了“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共政策研讨会。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推进法治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和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学者们指出,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目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稳定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加大打击力度,保持打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群众工作方法,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继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警惕和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继续探索社区警务工作,加大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保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完善社区矫正工作。
(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