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的悖论
2015-05-14蒋骁飞
蒋骁飞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问我:“你认为银行通常是把钱贷给缺钱的人,还是有钱的人?”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缺钱的人才会去贷款,所以,银行通常应该会把钱贷给他们。”朋友笑道:“你说的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实际上,银行的绝大多数钱,至少90%以上都被有钱人贷走了,以便他们去赚取更多的钱……”我一脸的疑惑。朋友继续耐心解释:“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度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就会很大,他们很可能不会还钱而导致你亏本,甚至破产。什么样的人信用度最低呢?从金融信贷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资产抵押的人,人越穷就越无信用度可言;资产越雄厚,他的信用度就越高。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最需要钱的人(穷人)信用风险很大,因此他们很难甚至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而最不需要钱的人(富人)信用记录最好,因此,他们能更轻易地得到贷款。”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关“救助”的悖论:在没有战地医疗队的古代战场上,一个士兵受伤了,旁边的士兵是救他好,还是不救他好呢?以战争的效率来衡量,救助一个受伤的士兵得不偿失。一个受伤的士兵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如果有另一个士兵再去救助他,就可能会失去双倍的战斗力(救助伤员的士兵也无法投入战斗);在战场上,战斗力的削弱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己方的伤亡率。因此,古时候的军事指挥官对伤兵几乎不闻不问,对大多数指挥官来说,士兵在战场上受伤是必然的,他们认为伤兵的命运常常有赖于战神是否垂顾,战神决定着伤兵的死活,只有高级指挥官才会得到特殊待遇。在严酷竞争的环境中,比如战场,人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适应性问题,就是倘若一个人处于急需援助的境地,那么他的“信贷风险”就变大了,出于这个理由他便很难获得援助。这就是“救助的悖论”,一个人越需要救助时,他就有可能越得不到救助。
“救助的悖论”从反面告诉我们,社会不应该仅仅是竞争的社会,还应该是互助的社会,这是人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救助弱者,应该是无偿、无条件的,任何设立了附加条件的救助,都有可能使弱者永远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甚至陷入更糟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