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兰电影寻路求生记

2015-05-14康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电影业波兰定价

康慨

《波兰当代电影》

主编:[波兰]马特乌什·维尔纳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68元

今年春天是波兰电影业值得纪念的一季,先有舒莫夫斯基因《身体》在柏林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后有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伊达》荣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9年后的波兰电影业经历了混乱和彷徨,总算认准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结出了硕果。

《波兰当代电影》是11篇英文论稿的合集,述及历史、政治、艺术和市场,分别考察了纪录片、动画片、独立电影、历史叙事、女性面貌、商业策略、国家扶持和人才培养,值得我们对照与借鉴。

在开篇的综述中,维尔纳看到了突然降临的自由带给波兰电影人的惶惑,政治审查一下子结束了,但历来以精妙的“伊索式语言”征服观众的政治电影也随之消失。

“从1989年开始,什么事情都可以在电影里直接表现,而不需要影射。”他写道,“电影院失去了作为‘非官方交换意见的公共论坛的地位。政治抛弃了电影俱乐部和影院,搬进了议会。”

许多有成就的电影人——如基耶斯洛夫斯基——选择了自我流放。但新生代的导演在西方商业片的包围中看到了市场的空间。模仿好莱坞的低成本暴力片应运而生。1992年,33岁的帕西科夫斯基推出了大受欢迎的《猪》(两年后他又拍了《猪2》),以1990年的波兰为背景,借用“大量血浆、尸体和枪战”的场面,描写从前的秘密警察各寻出路,要么继续为新政权效命,要么去做黑社会的鹰犬。

《猪》的成功一度造成了波兰电影业的认识混乱,新自由主义的市场洪流威胁着整个行业,第一道堤防直到1990年代末才出现:共识终于达成——应该采取法国式的国家扶持而非美国式的自生自灭。2005年成立的波兰电影学院有效地行使着资源分配和资金支持的权力。波兰电影日益受到海外注目。2012年,阿格涅什卡·霍兰的《在黑暗中》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这成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标志性事件。根据欧洲视听观察组织今年年初的数据,2014年波兰电影上座率较前一年增长了11%,国产电影的票房则占27%,两项指标均居欧盟国家前列。

从1989年到2010年,观影人数最多的三部波兰电影全是历史题材:霍夫曼导演的《火与剑》(改编自显克维支的小说)、瓦伊达的《塔杜施先生》(改编自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卡瓦列洛维奇的《你往何处去》(又一部显克维支)。但是,在民族自尊心特别强烈的波兰,名著改编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因而成了后《猪》时代那些“不知道该拍什么的导演的避难所”。萨朵夫斯卡将这种做法视为回避现实风险的创作手段和回避市场风险的商业策略。在她看来,新的改编电影“没有对社会话语做出任何贡献。导演没有与原作者争论,也没有令这些作品与今天息息相关”。

特别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本书中译本封面选用的剧照来自波兰斯基的《钢琴师》——一部由法国导演和美国演员在德国拍摄的英语电影,尽管它打扮得很像一部波兰片。

新书推荐

《中国之翼:飞行在战争、谎言、罗曼史和大冒险的黄金时代》

作者:格雷戈里·克劳奇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79元

很多人认为太平洋战争始于日本人毫无来由地对夏威夷的偷袭,其实在1930年代,正是美国人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引发了珍珠港事件。

《第十一论纲:介入日常生活的学术》

作者:吴冠军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45元

作者力图展现出作为“第十一论纲”的思想实践的原初面貌,同时也反对学术“专业化”与“工业化”趋势,重新联结学术与生活,进而重新激活“第十一论纲”。

《流氓的归来》(精装修订版)

作者:[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58元

作者的回忆录。书中对自己的经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写——包括对人生最隐私的部分:性恋、恋母情结、家族秘密、犹太身份的认同等方面的叙述,坦诚深刻。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作者:刘慈欣 刘瑜 吴思等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58元

72位学者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

猜你喜欢

电影业波兰定价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波兰睡眠研究会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去芜存菁
最新出版图书
网络时代
波兰疑案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