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跑抵抗绝望

2015-05-14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陈可辛老白怀特

杨时旸

据说,陈可辛要拍摄一部关于李娜的传记电影。不得不说,在华人电影圈,陈可辛真是个聪明的导演。体育片是个特别容易讨好观众的类型。它注定有热血、有鸡汤、有梦想、有坚持,而且,运动本身传递出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最容易在挑剔的观众中收获最大公约数。比如近期大热、评分又超高的《麦克法兰》就是如此。

美国人拍这类电影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基本构架就是一个遭遇挫折的成熟男人(一般为教练或者老师)去到一个毫无希望的地方,遇到一群自暴自弃的年轻人,随后,他发现了这群年轻人身上的某种天赋。他与这群孩子互相激励,历经排斥、犹疑、团结、矛盾、和好,最终一起抵达胜利终点。这种范式巧妙对应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

麦克法兰是一个居民多是拉美裔的农业小镇,只有一所麦克法兰中学,这里的孩子们似乎早已有了注定的命运,做劳工,陷入贫穷与酗酒的循环,在监狱里出出进进。吉姆·怀特因为自己火爆的脾气,被原来的高中开除,不得不搬到这里,在当地这所学校谋生。他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这里的当天,基本就崩溃了。在这一家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看来,这个地方基本上是法外之地,犯罪天堂。他只想赶快逃离。但他逐渐发现了这批不听话的学生中有很多人都有跑步的天分。这群孩子的家里没有车,他们必须依靠奔跑周转于学校、家和打工的农场之间。在普通人看来,异常艰苦的运动却只是这群孩子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常态。

《麦克法兰》剧照。

吉姆·怀特试着劝说一个又一个孩子加入了越野长跑队。他们每天必须起早贪黑的帮父母干活,然后还要上课,之后才能参加训练。每个孩子都要面对他人难以想象的困境,大多数人身上都笼罩着一层由于陷入贫困太久而带来的戾气。他们外出参加比赛,被来自优渥地区的高中生奚落;他们想过放弃,但也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

《麦克法兰》中有一些微妙的细节,比如教练教吉姆·怀特(white),那群墨西哥孩子们,最初都叫他“老白”。这不只是他的姓名,也成为了他的文化身份。在这群底层孩子看来,这个“白人”不过是个过客和外来者,平时养尊处优只是暂时落魄的他不会真正懂得麦克法兰的残酷规则。但没想到的是,“老白”一点点融入了当地,进入一个个孩子的家庭,和他们的父母交流,亲自去地里试着干粗活。他开始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苦难。一段时间之后,这群年轻人开始叫他“教练”而不是“老白”。这种改口意味着年轻人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变化,他们认可自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有希望的运动员,而不是一群野小子。

这种转折是这部电影乃至这类电影最核心的部分——自我认识的转变和梦想的产生。如果说,《麦克法兰》的前半段描述了一个绝望之地的样貌,那么后半段就写出了希望这种缥缈的东西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动力。梦想只是第一步,是助燃剂,重要的是,这群年轻人真的行动起来了。他们不知道这样奔跑下去的结果会是怎样的,但是知道,奔跑本身可以有效地抵抗绝望。就如同他们在作文课上写的,“当我们奔跑的时候,我们就是神。”这是这些孩子第一次在生命中感受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类体育励志电影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很多都是取材于真实故事。就像这部《麦克法兰》,以及近期同样热门的《拼凑梦想》一样,在片尾,滚动着的字幕和照片告诉你,这些电影中的人后来去往了哪些大学,日后他们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哪些改变,似乎那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的演绎还是十分精确的,这个出演过《保镖》《未来水世界》,导演了《与狼共舞》的大牌明星把一个落魄又骄傲的教练初来乍到时的惶恐与不屑,从高高在上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演绎得十分真实。

这类电影都有煽情的问题,因为它背后都有一个主流而隐藏的美国梦主题,这考验的就是导演的控制力了。再有,这种类型的片子,必须有欲扬先抑的调子,前面能写到多压抑,后半部分就能更昂扬。但在中国,如果拍摄这类题材,前面压抑的部分是否能被允许呈现,还是个问题。

猜你喜欢

陈可辛老白怀特
重要的东西
烟头换鸡蛋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金城武手捧剧本羡慕嫉妒
我的邻居是大侠
丸药
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