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杀死”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原创性?

2015-05-14高敏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卫视电视节目韩国

高敏

今年各大卫视播出的真人秀已火爆荧屏,这把“火”也从电视荧屏“烧”到网络世界,不断引发现象级话题。

引发关注热潮的节目,多为引进海外模式,这些节目备受追捧的背后,国内综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

海外模式热潮

2013年在业界被称为“版权引进年”。据统计,当年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节目多达56档,“洋节目”扎堆荧屏,引得广电总局当年10月即下发限制政策:要求每家卫视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

然而,各大卫视对海外模式如火的热情并未被限制政策浇灭,反而愈演愈烈。据乐正传媒统计,2014年,全国各电视台及视频网站播出海外模式节目共61档。只是以“联合制作”的名义替代了“引进境外版权”,摇身一变成为“混血综艺”,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从今年已经开播的真人秀和即将涌进暑假黄金档的节目来看,海外模式热力仍不减,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结合往年统计,今年引进海外模式节目不会比去年少。

追溯国内综艺节目的“拷贝史”,央视应该是鼻祖,1990年的“骨灰级”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即由泰国正大集团旗下传媒公司提供。而CCTV5于1998年首播的《城市之间》,是对法国电视台老牌节目的同名引进。

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可谓引入海外模式的“典范”。节目取得荷兰THE VOICE的代理权后,获得了对方提供的多达数百页的节目制作“宝典”。从人员分工到机位布置都给出了详细指导,甚至导师拿麦手势、转椅的设计都事无巨细,更派出“飞行制作人”全程跟踪节目制作。这个精细拷贝的节目的大获成功,可以说是2013年引进热潮的“导火索”。

节目模式,在世界电视行业内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品,世熙传媒董事长刘熙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球每年电视节目模式的交易规模可达三四百亿元,节目模式这个产品在很多国家之间互相买卖已是常态。”

节目的创意固然重要,但业界更看重的是节目背后一整套结构和系统的操作方法,这是节目模式真正价值所在。《中国好声音》或许是最具说服力的案例之一,甚至导师转椅都从国外运来。业界更愿意将节目模式看作“工业化生产的产物”,“节目背后的东西更具实用性,这也是大家花钱去买模式的一个理由。”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说。

引进与跟风

国内电视节目仿佛进入这样一个“怪圈”:引进、模仿,再跟风引进、跟风模仿。

彭侃通过对2014年引进模式分析,得出韩国取代美国成为了中国节目模式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这一趋势。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和《我是歌手》均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节目大火之后,各大卫视紧随其后,疯狂追逐韩国综艺。

“2014年,国内电视台共从韩国购进了12档节目模式,如果算上与韩国电视台或制作公司联合研发的新节目,这一数字还会翻番。”彭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韩国与中国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捷,原版节目制作团队可以深度参与中国版节目的制作。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前五期,便主要由韩国Running Man的制作团队操刀。相似的文化背景,更推高了国内电视台对韩国模式的热情。

在刘熙晨看来,近两年来的“韩国模式热”更主要的原因或许在于韩国模式进入的策略,“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时,有意无意选择了最好的平台。”从《爸爸去哪儿》和《我是歌手》开始,选择与中国最好的电视平台和制作团队合作。被网友调侃的抄袭界潜规则:“过去湖南抄欧美,全国抄湖南,这回湖南抄韩国,全国依旧抄湖南”,或许不无道理。

“全国抄湖南”大致有两种途径,“高明”一些的跟风引进韩国节目,更简单一点的,跟风制作同题材节目。《爸爸去哪儿》爆红后,各大卫视的“亲子节目大混战”蔚为壮观: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以及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等,二十多档相关节目扎堆出现。

中国电视节目“一窝蜂”跟风现象并非近两年才出现,而电视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竞争压力,导致了不断升级的同质化竞争。

不同于其他国家业已形成的几大电视台“寡头垄断”的局面,中国条块分割的体制要求每个省都有卫星电视台,导致存在诸多定位相同的频道。一省一个卫星频道,加上CCTV1,综合频道就有三十多个。

业界人士往往用“恶劣的竞争环境”来形容当今国内电视台的市场竞争。“观众买账的电视节目类型就这么几种,三十几个频道,必然会跟风,这是一个结构性矛盾。”刘熙晨说,各省电视台不能跨区域整合,不能强强联合,(跟风)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

在电视界从业多年,同时在高校担任教职研究电视节目的张绍刚,更愿意将原因归结为“功利化心态”,“当大家对自己都不够自信的时候,才会出现同质化。我可能挣不多,但也赔不死。当大家都以这种功利的心态来做节目时,就没有人尝试新内容,而是一味跟风。”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综艺为何缺乏原创

引进海外模式热潮、同质化跟风,是国内综艺原创性不足的外在表现,而内在原因更多被归结为体制原因和逐利的功利心理。

从国外经验来看,欧美国家电视行业进入市场已有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投资方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而中国电视台过去一直都是事业单位,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投资方是国家,导致缺乏优胜劣汰市场机制。在刘熙晨看来,只有建立起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机制,才能够推动节目模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产生创新。在他看来,这是中国电视缺乏原创性的历史原因。

现实逻辑是,中国电视界恶劣的竞争环境驱动下,电视台主管往往趋于保守。“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多的电视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拼收视率,尽可能保证成功是电视人更愿意选择的稳妥方法。”彭侃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

在保证宣传安全外,争夺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是当今电视台最急迫的两大任务。在面对原创节目方案和国外已经成型的成功产品时,选择后者显然是更为讨巧的做法,对电视台主管和广告客户们的说服力都要更强。

从制作角度讲,购买国外成熟模式相比自行原创,也具有效率更高,少走弯路和降低成本的优势,彭侃说,原创拼不过成熟模式,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当今电视台将‘挣钱作为很重要的事情,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节目,比如素人(网络词语,指普通人)秀 ,都不敢去尝试。大家都在追逐成效立竿见影的节目。” 张绍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原创尝试的期望最终还需寄托在一线电视台身上,包括CCTV,但CCTV的制作和经营亦受到严重的挤压。广告卖不到高价,做原创精品节目的预算就没有,所以还是万恶的金钱在作祟 ”。

所谓原创,无非是内容和形态两个层面。

从内容层面讲,有待开发的空间领域非常多,比如亲子类、社会服务类、生活服务类,在张绍刚看来都有很大缺口。他将《爸爸去哪儿》归为一类“玩小孩儿”的娱乐节目,与亲子类或是教育类无关。

至于形态方面,现今面临的真人秀节目的“井喷”,反映了功利心态的驱使下追逐流行的姿态,而放弃了去寻找新的节目形态。

国内电视节目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亟需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介入,来推动创新;而市场逻辑下越来越现实和功利的心态,似乎又成为原创的阻力。这样的矛盾或许是中国综艺原创性不足的内在逻辑。

必经的阶段性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引进海外模式,在全世界都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世界上购买节目版权数量最多的,其实是美国。

国内目前争相购买模仿韩国模式,而韩国节目也不尽然都是原创,最初通过模仿国外创意,将其很好地本土化,加入本国元素才得以发展。韩国也是经过十几年的模仿和摸索才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据业内人士介绍,韩国《隐藏的歌手》节目,即脱胎于瑞典节目。

中国电视节目的实践也在证明这点:模仿和引进海外模式,是一个必经阶段。

而跨越过“引进模式”这道门,国内电视节目将去向何方似乎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事多年节目引进和开发工作的刘熙晨认为,模式的引进和销售应该是一个常态的行为,现在引进,将来售出。随着中国创意和制作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会不断把我们的模式卖出去,中国的节目模式能够具备原创新和可复制性,具备很好的市场性和国际销售能力,这是我们节目未来追求的方向。

作为市场参与者,从业者遵循的往往是一套市场逻辑。刘熙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认为的成功模式,就是可以在很多国家销售流动的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好歌曲》据称已出口英国和越南,但这在他看来并不算是成功。“我们的标准就是你能卖到多少个国家,当一个模式卖给一两个国家的时候,这样的模式太普遍了;当一个模式卖给十几个国家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模式,这是一个标准。”

从教多年的张绍刚则更执着于“意义”和“情怀”。他认为我们的目标不是通过谈论国内的节目“走出国门”来自我满足,我们不应以出口为目的。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让普通观众耳目一新。

“我们做节目,除了收视率之外,总要有些情怀吧。”张绍刚经常在课堂上这么对学生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也喜欢看《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但仅限于当作娱乐节目来看。“一定有节目是娱乐的,但是一定不能所有节目都是娱乐的。”

当前各大电视台“砸钱”引进制作的节目,值得注意的是,几乎都是“明星秀”,这也使国内节目创新陷入尴尬境地。明星的身价随着节目的火爆和各大卫视的争抢“水涨船高”,让缺乏资金的电视台陷入窘境:跟风“明星秀”却无资金,导致粗制滥造;通过计算投入产出比,又没有底气尝试新模式。

因而,在张绍刚看来本应成为下一个“现象级”节目的“素人秀”,迟迟得不到关注。无独有偶,业界人士也对“素人秀”的未来抱有期待。彭侃则预测,不排除广电总局将颁布限制“明星秀”的新政策的可能,从节目进化规律来看,“素人秀”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或许有望“逆袭”。

至于韩国模式的热潮会持续多久,刘熙晨认为并不会长久,跟风总会持续下去,但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下“见风使舵”的国内电视主体,韩国模式并不能持续多久。

或许,“拿来主义”进行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内节目制作水准的提升,跟风引进国外模式的“烧钱”行为有望“降温”。拥有了自己真正兼具原创性和市场性的节目,中国电视荧屏被海外“创意舶来品”占据的尴尬局面或许可以结束。

猜你喜欢

卫视电视节目韩国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