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2015-05-14曹红蓓
曹红蓓
在心理上,父母好像一堵墙,挡在子女和死亡之间。一个人不管他多大年纪,只要他的前面还有一个父母在,他就没那么不安,就相对的强大.
林紫心理机构北京中心副主任咨询师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信,还是怀疑?一个青年初入社会,常常立志等一朝安稳,要尽力回报父母,甚至把父母接到身边孝敬。但理想照进现实之后,往往和想的不同。别说是婆媳翁婿,就是亲爹亲妈,如果天天厮守在一起,也难得舒服。
中国的父母到了老年,最常见的是爸爸沉默疏离,妈妈唠叨卷入。其实妈妈最常说的无非是些关心的话,但怎么听着都像是挑剔、指责,或者坏的预期。比如仅是提醒你注意身体,注意安全这两项,就可以有一百种的难听。早上你穿的少一点,她说,“你怎么穿成这样就出门,回头非得感冒不可。”如果万一你过几天感冒了,她会说,“你看看,我说怎么样,果然感冒了吧!”围桌吃饭,你吃A菜的时候,她会怪你为什么不吃吃B菜,你吃B菜的时候,她又怪你为什么和C菜有仇。交通安全方面,像什么“能不开车就别开车”“路上千万要小心”“这么晚了还在街上瞎逛”之类的,让听话的人不仅感到自己的低能,而且觉得自己应该还有种自残的倾向。
如果你想花钱为父母提供物质或精神的愉悦,也有可能是不讨好的。给妈妈买件衣服,她说,“这么艳,我能穿出去吗?”“这和对面小摊上卖的有什么区别?”给爸爸买个出国游,他走到哪抱怨到哪,“花这么多钱,不值”“这么贵还这么难吃”。咣咣几句话,就让作为金主的子女们气焰全无。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就又多了一项难听:孩子的冷热饮食,哭哭笑笑,在祖父母眼里,都有可能是不对的,而原因就是你没弄好,不会弄,你当不好父母。
所有这些难听的话,大多是以“你怎么……”开头的,乍一听像只是问问你这么做的原因,仔细一寻思,都带着否定的意思。子女对这种问题,由于感觉受了批评在先,一般都会不耐烦解释,然后父母就觉得子女态度敷衍,不把自己的话当回事,觉得自己不重要了。
简单的说,怕自己不重要了,是所有这些难听背后最重要的心理动机。随着老化的加深,父母担心在子女眼中的自己不再有用,不再重要,这种感觉令人恐惧。而与此同时,父母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你会发现,60岁左右的年轻老人,因为在照顾孙辈方面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说话难听的程度或许没那么严重,但是到了70岁左右,看上去老人已经无法做出现实贡献的时候,老人唠叨的难听程度可能会升级。也就是,通过说你不对,来显得我对,通过说你不行,来证明你还得需要我,以此抵御自己不重要和依赖他人的恐惧。
到底“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不是真的?实际上如果不细细思量,子女们从不会主动怀疑老人的重要性。但是若很老的老人较真起来问,我是不是没有用,子女还真说不出有什么用来。
那么,老人的有用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不是说,他能给子女带孩子,能有退休工资贴补给子女就是有用。有一个典型的场景:老人突发重病,抢救的时候医生问,救过来也是植物人救不救?子女一般会不假思索说救,说“只要我妈躺在那,就算什么也做不了,我还是有妈”。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真的,关键就在一个“有”字。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只要让自己“有”着,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用了,如果进一步能让自己“有”得漂亮,那他的子女就太有福了。在心理上,父母好像一堵墙,挡在子女和死亡之间。一个人不管他多大年纪,只要他的前面还有一个父母在,他就没那么不安,就相对的强大。老人对自己失去重要性的害怕,根源上来说也还是对死亡的害怕,他前面已经没有人挡着了。
一代人总是看着上一代人活的,老人越不畏死,小孩越不惧活。活和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老人想办法处理好向死的问题,很好地肯定自己的一生,自己活得漂亮,也不怕依赖别人,也就没有必要去为了撑起自己有用的虚架子而贬低子女、否定子女。生活在这样的老人旁边,子女们也会非常开心、安心,就会对老人更有耐心,老人和子女之间的良性循环就这么开动了。如果老人的力量不够强,子女也可以尝试去当这个开动者,首先对老人多一些肯定,在细节上形式上多给些尊重,其实这就暗合了传统常说的孝的形式。不过,来自子女这边的推动绝非根本性的,因为就生命的周期来看,子女的大部分精力是要拿来放在发展上的,而整合却是老人可以用全部的生命来做的最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