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改革须打破垄断坚冰
2015-05-14
6月10日下午,广州交通执法部门突击检查专车时疑因“钓鱼执法”,遭遇专车司机和围观市民抗议。
此事件标志着出租车改革进入激烈博弈期,对于中国垄断领域下一步的改革具有样本意义。
对于广州事件,人们首先质疑的是“钓鱼执法”。近来,多地以法规之名为专车戴上“违法”的帽子,再以“钓鱼”方式打压竞争者,引发专车司机、社会各界的反弹和质疑。在这场专车拉锯战中,监管方如何以法治的方式去说服民众是一场考验。
其次,这关系到政府公信力问题,“钓鱼执法”不去解决“打车难”问题,却去解决能够解决打车难问题的人,这不但有违民意,也有违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专车是否非法,并未经过广泛讨论和博弈,与之前打压打车软件一样,对新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用非法的手段执法,这绝对换不来正义和民心。
其次,打车软件也许还不够完善,专车管理也并未规范,比如用打车软件会有意外险的问题,会有人身安全的问题,会将黑车现象合法化等问题,但应看到,严格的网络管理恰恰可以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要相信现代科技的进步力量,不能用行政手法抑制科技进步带来的竞争,这样做既简单粗暴,更有违民意。
新事物难免问题多多。广州官方推出的约租车平台目前也正在内测之中。民间专车与官方约租车本身就构成竞争关系,就看谁的平台更好、客户体验更佳。监管方要提醒自己的是,裁判员不能偏袒其中一方甚或亲自下场踢球,否则会利用裁判身份限制其中一方,有损公平竞争的基本规则。
当一项改革进入多方博弈期,政府权衡各方利益时,谁轻谁重?当各方利益博弈难看清方向时,一项改革举措是否具有合理性,不妨回到基本面看问题。就出租车改革而言,我们须看到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打车软件公司和乘客之间,首先应照顾的是乘客利益,解决“打车难”问题,其次才是各方竞争的公平公正问题。
我们须看到:一是打车软件方便了许多人的出行,打破了原有出租车单一的垄断;二是许多车是顺路载客的,减少了空驶和单人乘驾的车辆运行,大大减少了道路的拥堵和尾气的排放,有利于交通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三是降低了出行的等待时间和价格,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和效率;四是成熟的发展之后,车辆运行的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
为什么这么多民众赞成的好事,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得到法律的支持呢?不能拿这些违背民众利益的“规定”当借口,更不能以监管为名,行垄断之实。
出租车改革恐怕还是动了有关利益集团的奶酪。我们要警醒的是,不要让利益集团扭曲改革大方向。
上海、义乌等地的出租车改革可资借鉴。上海鼓励手机软件招车、网络约车,引导多种营运模式,鼓励移动互联网与出租汽车行业融合创新,将打车软件公司纳入约租车平台,规范专车市场,审核驾驶员从业资格,为群众安全出行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包括改革准入制度,适度降低准入门槛,逐步放开运营企业准入,放开出租汽车数量管控,对出租汽车数量实行市场化配置。
义乌的出租车改革则更彻底,除增加新增出租车投放量外,将逐步收取营运权有偿使用费,有序开放出租汽车市场准入门槛,打破现有出租汽车垄断经营模式,建立由市场调节的出租汽车准入与退出机制。
上海、义乌等地的出租车改革,将通过引入增量、激活存量,让新进入者起到“鲶鱼效应”,如能试水成功,将具有范本效应。
政府的职责在于维护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并不断完善法律,尤其要改革那些不适于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各种条条框框。改革不正是要打破僵局和废除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各种法规吗?从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中国改革能一路前行,都说明改革是需要突破既定规范和利益格局的勇气的。
当前,中国股市正热烈上涨,人们期待的是各行各业的改革前景。如果改革跟不上人们预期的步伐,最后失败的不是某一利益攸关方,而是整个社会。
出租车改革是打破垄断的试金石,也是实验场,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诚心,结果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