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恕能带来什么

2015-05-14彭凯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仇恨受害者负面

彭凯平

最近,有关告密引发的全民讨论与争执,撕裂着中国社会对历史问题的共识,双方都认为对方的言行伤害了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如何克服社会意识鸿沟?也许,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宽恕之心。

人类生活中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是亲密的、尊重的人对自己的伤害、误解、欺骗和背叛,严重的甚至可能使我们质疑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会的公平和友善。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复仇思想普遍存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等传统的观念,使得我们在社会文化和心态上,相信报复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使我们很少反省报复过程中所蕴含的残忍和丑恶,以及它对当事人的精力、时间、心灵、精神和社会性的伤害。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的攻击行为,报复的破坏性更强,因为它有强烈的、不断延续的性质;报复心理只会使受害者更加沉浸在痛苦的漩涡中,而无法解脱,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轻松。如何超越伤害,使生命获得新的希望和人生价值,使心灵获得一种安宁和自由,是心理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传统的观念认为,宽恕就是遗忘过去的事实。宽恕还经常被看成是姑息错误或者是弱者的被迫反应,甚至是软弱、退缩、无能、迁就的同义语。由于长期以来,宽恕一直被看作是宗教神学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研究的主题,所以一直被我们曲解。

在心理学家眼中,宽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1984年,考夫曼提出:宽恕就是放弃怨恨。1999年麦卡洛提出宽恕的利他、共情、迁就等成分;指出宽恕的本质,在于受害者对于伤害者在动机上有利他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削弱了受害者仇视和报复伤害者的内在动机,同时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伤害者的正性动机,有利于二者之间的和解。麦卡洛特别强调,宽恕并不是单个人的动机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亲社会动机的互动变化的结果。

总之,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的宽恕是记得,是一种更富智慧的方法,它提醒我们不要重蹈痛苦和不公正的类似行为,展示的是爱心和坚强。

宽恕这种积极心理的资本,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呢?

心理学家威特利特把70多位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学院的本科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体验宽恕与仇恨。实验总共历时2个小时,被试的所有身心反应、口头报告、行为表现、情绪活动,以及面部表情都被记录下来。

结果非常明显:宽恕能够让受伤的人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从而产生情绪上和行为上的积极效应。包括降低焦虑、减少负面情绪、较少的心血管疾病和较好的免疫系统功能。而毫不宽恕的记忆和报复的心理形象,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包括了负性的面部肌肉表情、强化的心血管疾病和对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的负面作用,其实与极度的愤怒和恐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一样的。

人在怨恨时,皮电、肌电显示出更多的不规则的行为,血压的水平也明显降低。让人不安的是,很多这样的变化,一直延续到实验结束之后的恢复时期。这些研究充分证明,怀恨在心容易导致不健康的身心状态。

仇恨,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毒化剂之一,而宽恕则是让这种毒化剂逐渐稀释的因素。真正的宽恕,其实还真的不是有利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让他们占什么便宜;也不是要显示我们的宽宏大度,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宽恕真正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它让我们自己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

当然,我们提倡宽恕之心,并不是说所有的过错都是可以宽恕的,更不是否认法律、公正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只是讲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宽恕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能量。

对宽恕心理的研究和普及,不只是对我们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意义,而且能对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阶级对立、种族冲突、社会暴力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需要积极的宽恕之心,帮助我们超越阶级仇恨、意识形态分歧,种族之间的猜疑和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曾国藩也曾说过:“善莫大于恕。”其意义都非常明确: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猜你喜欢

仇恨受害者负面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历史与仇恨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Fire and Ice
别让“仇恨袋”挡住你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