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的是与非:开棺验尸对峙“舆论风暴”
2015-05-14安一
安一
图为“扶人小伙”
[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剧情:老人街上摔倒(后抢救无效死亡),好心小伙将其扶起,却被老人的儿子诬蔑为撞人者,并引发了另一场车祸,致使扶人小伙的好朋友丧命。一时间老人的儿子招致疯狂的谴责,扶人小伙则得到了极大的声援,前者不堪舆论压力,竟于父亲下葬九天后做出了开棺验尸的惊人举动,而结果却给了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2014年3月26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却突发两起“连环悲剧”,两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凋零。这天,吴明陪父亲吴德云上街喝茶。吴德云老人虽然已73岁高龄,但身体很硬朗,平时连感冒都很少。吴明做梦也没想到,这竟是自己最后一次陪父亲上街,最后一次敬孝。
这天上午11点左右,父子俩喝了茶,准备回家,吴明去取车,让父亲先走。不想,父子俩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吴明取车只花了几分钟,当他到达纳长路时,远远地看见地上似乎躺着一个人。他过去一看,竟是父亲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一个年轻小伙正蹲在老人的身边,试图将他扶起。吴明惊呼:“爸爸,你怎么了?”但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吴明立即质问年轻小伙:“我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你把他怎么了?”
年轻小伙大声辩解:“大哥,这事跟我没半点关系,我看见老人摔倒,好心过来扶他,你怎么能这样呢?”
这时,吴明看见父亲倒地的前方几米处有一辆倒下的摩托车,便又质问他:“那摩托车是你的吧,肯定是你撞倒了我爸爸。”小伙大呼冤枉:“天啊,我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摩托车是我的没错,可我是从离你爸爸几米远的地方骑过去的。我骑过去后,在后视镜里观察到有老人摔倒,就连忙停下来,连车都顾不上停稳,就过来扶他。你不感谢我,但也不能冤枉我呀。”
小伙的喊冤,引来了很多人,大家纷纷议论道:“看吧,这就是做好事的下场。以后看见有老人摔倒,千万不能贸然去扶。”人越围越多,后面来的人听到前面的人在议论“扶人小伙反遭诬陷”,也都加入到了声援小伙子的阵营中。但是吴明坚持自己的判断:我父亲身体那么棒,和我分开才几分钟,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摔倒,而且摔得这么重?因此不许小伙子离开。
得到群众声援的小伙子显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优势,他掏出手机对吴明说:“我现在说不清了,那好,我把警察叫来主持公道。”随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很快,泸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四大队的交警赶到了事发地点。此时,吴德云老人已经奄奄一息,警察赶紧拨打了120,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警察对双方进行了询问,在此过程中,周围的群众依然纷纷替扶人小伙说话:“小伙子肯定是扶人的好人。人要真是他撞的,哪会这么傻,主动叫来警察?”“希望警察替这个好小伙作主,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心寒,否则就没人敢做好事了。”警察当然不会轻信群众的话,按办事程序,先让小伙出示身份证和驾驶证,证件显示其名叫石茂兵,现年19岁,纳溪区合面镇人。由于石茂兵的行驶证没带在身上,按照事故处理程序,警察只得要他回家去取行驶证。石茂兵便打电话给自己最好的朋友龙辉,让他赶紧骑摩托车过来。大约二十分钟后,救护车赶来,将老人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吴明哭着打电话将父亲出事的消息通知了大哥和妻子,让他们赶紧去医院,他则继续留在这里配合警察处理。
中午12时许,龙辉接到石茂兵的电话,立马骑着摩托车赶了过来,然后再带着石茂兵飞速回家取行驶证。石茂兵的身份证、驾驶证连同摩托车,则被警察暂时扣押。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只过了大约十分钟,悲剧就再次发生了:因为石茂兵的言语显得非常的焦急,龙辉不由加快了车速,在路过一个弯道时,和迎面驶来的一辆货车相撞。同样年仅19岁的龙辉当场死亡,而石茂兵却幸运地只是胳膊受了轻伤。龙辉的惨死给家人带去了无尽的悲痛,尽管这起车祸后来经交警认定由货车负全责,但丝毫不能减轻石茂兵的负疚感,因为好朋友是来帮他的忙才出的事。
龙辉的惨死,加剧了人们对吴明的指责,一个看似严密无误的逻辑链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要不是吴明冤枉扶人的石茂兵,石茂兵就不会打电话叫来交警主持公道;交警不来,就不会有人让他回家取行驶证;他不取行驶证,就不会叫来龙辉;龙辉不来,就不会有随后发生的那起车祸,龙辉自然就不会搭进年轻的生命。所以,追根到底,还是吴明的错,他冤枉好人石茂兵是罪恶的源头。因为连续发生两起事故,而第二起事故中石茂兵也是重要涉事人员,警察在对其录完口供、拍下现场后,就放走了他。此时的石茂兵因痛失好友,流着伤心的眼泪,博得了无数人的同情。人们对吴明的声讨,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在人们的一片谴责声中,吴明感到十分孤立无援,他更担心的是父亲的抢救结果。晚上10点30分,噩耗传来,父亲抢救无效死亡。悲痛欲绝的吴明和哥哥姐姐,为了让父亲早点入土为安,在医生尚未对父亲的死因做检验的情况下,就将父亲的遗体运回了家中,按当地风俗给父亲操办起了后事。
让吴明寒心的是,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听说吴明冤枉了一个扶他父亲的好小伙,并让一个19岁的少年在随后的车祸中丢了性命,都对他们一家很抱怨,不仅不来吊唁,还说些难听的话,称他父亲的死就是因为他冤枉好人遭了报应。吴明在痛苦中度日如年。
3月28日,老人下葬,但吴明遭受到的非议并没有停止。一个可怕的传言在不断地被传播,称“他冤枉石茂兵是为了讹钱”。这是一个让吴明忍无可忍的谣言,父亲尸骨未寒,自己却被人们指责是利用父亲的死来讹钱,这已经严重伤害到了他的人格。
这以后,吴明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给交警施压,询问此次事故的处理结果,并再三阐述了自己坚信父亲是被石茂兵撞倒的理由:父亲身体一直很好,没有心脏病等一切可能引起他突然摔倒的疾病;父亲倒地的地方没有任何障碍物,路面平坦,没有下雨,不存在摔倒的可能。
但是警察告诉他:法律讲究的是证据,不能只根据你单方面的推理来定性,由于事发路段没有电子眼,直接有效的证据根本无法找到,警察只是在石茂兵的右袖距离腋窝处找到一处裂口,并在左刹车手柄上发现了被摔坏的痕迹,但这顶多只能证明他骑车摔过跤,并不能证明他撞了人,何况社会舆论还普遍偏向石茂兵一方,这给此次事件的定性带来极大的困难。
吴明悲从中来:“难道就没有办法还父亲一个公道了吗?就没有办法洗清自己的骂名了吗?”办案警察说:“办法还有,但需要你和家人慎重地商量一下,那就是让法医对你父亲进行尸检,查出导致他死亡的真实原因。事发当天医生只对他进行了抢救,还没来得及对死因进行检验,就被你们带走了,我们也很无奈。以目前的形势,尸检是唯一可以获得直接证据的方案。”吴明犯难了,父亲已入土为安,要尸检,就得重新破坟将他老人家的遗体刨出来,这是极大的不孝啊。可是不这样,他的骂名就得不到洗刷,父亲的冤屈也无法得到昭雪。吴明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后,还是决定对父亲进行开棺验尸。如吴明预想的一样,他将自己的决定一说出来,就遭到大家新一轮的强烈谴责,都骂他是个不孝子,甚至连哥哥姐姐都很反对:“就是因为你没照看好父亲,才让父亲不明不白地死了,现在父亲已入土为安,你又要去惊动他,这样大不孝的做法是会一辈子被人骂的啊!”
家人的反对尽管强烈,但吴明的观点同样坚决:他坚信父亲是被那个骑摩托车的小子撞死的,他只能用这样的方法还老人家公道。现在别人都骂他是讹人的骗子,他个人的名声不重要,但不能让父亲蒙冤。吴家祖祖辈辈都是清白之人,绝不让门楣受到玷污,他要是就这样让撞人者逍遥法外,才是最大的不孝。他相信,父亲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同意他这么做。
最终,吴明说服了家人,顶着舆论的惊涛骇浪,在父亲下葬9天后,即2014年4月7日通知了法医,挖开父亲的坟,对父亲的遗体进行了开棺检尸……
在等待检验报告出来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吴明继续承受着舆论的飞长流短。他不敢出门,常常夜里一个人跑到父亲的墓前,请求父亲的原谅,同时也祈求父亲在天之灵保佑他早日还父亲、还吴家一个公道。
2014年7月1日,吴明期待的结果终于出来了,尸检报告显示:死者吴德云右侧肋骨第3-11肋多段骨折,说明其胸部生前遭受过钝性外力作用,而且颅骨严重受伤,故而证明他不是自然摔倒,而是受到外力猛烈撞击摔倒。同日,泸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四大队出具了“[2014]第00121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死者吴德云是被石茂兵撞倒,并因抢救无效死亡,石茂兵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铁证如山。石茂兵只得在事故认定书上签了字,并交代了事发当天的真实情况:那天,他明知是自己的摩托车撞倒了吴德云老人,却犹豫着要不要一走了之,当他折身回去扶老人时,老人的儿子也已赶来。这时,周围“好心人”的声援却给了他顺势撒谎的灵感和勇气。他几乎认定自己就要在舆论的帮助下逃脱法律的制裁了,却万万没想到吴明会来一手开棺检尸的狠招。同日,石茂兵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
10月29日,纳溪区人民检察院对此案提起公诉。12月底,纳溪区法院作出判决:石茂兵交通肇事罪罪名成立,鉴于其系初犯,且在庭审过程中认罪态度较好,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零四个月,并判其赔偿受害者家属丧葬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103331.11元。
[编后] 法律的公正判决,还了吴明及亡父一个公道,吴明终于可以卸下十个月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非议。但他一定笑不出来,因为这个结果是他在父亲下葬仅九天又将其刨出来,用开棺检尸这样大逆不道的举动换来的。他虽然获得名誉上的胜利,但付出了巨大的道德成本。
石茂兵原本是个肇事者,在他发出第一句“我是扶人者”的声音时,他的灵魂就已经倒下了,而让他一倒下就再也站不起来的正是那些错误的“舆论好声音”。在舆论支持下,坏人“顺势”扮好人,石茂兵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如何扶起这类人的灵魂,是不是远比唤醒那些“犹豫在扶与不扶之间”的路人的良知,更为重要?
同时,那些一直在惯性思维作用下错误地发出“正义之声”的人们,在被真相狠狠地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后也要反省。诚然,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扶人者”,正如口渴的人需要一杯水解渴一样。但是我们绝不能一看见水就喝,更不能自己还没喝就夸它香甜可口,因为它很可能是一杯毒药。
(文中石茂兵为实名)
编辑/李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