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铁匠
2015-05-13杨荣兴
杨荣兴
沿着两山夹一谷的一条公路,顺着小河在通往延庆珍珠泉乡水泉子村的路上,在寒冷的冬季阳光照射下,小河结冰的冰面看上去犹如一条银色的长链在山间盘绕。沿着山谷顺着长链就把我们带到了老铁匠王玉孝的家里。
王玉孝不到80岁,一米七多的个头儿,红红的脸庞透露出精神焕发的容貌。据他介绍,他18岁的时候,就外出到怀柔一带拜师学艺,最终在怀柔汤河口镇机械修配厂成了一名学徒工。由于自己喜好钻研打铁工艺,遇到难题,自己经常去请教技术厂长,加上自己勤奋肯吃苦,在短短的2年半时间内,学成一门打铁的好手艺,为后来回乡给乡亲们打各种农具扎下了基础。这是一段逢人必说的经历,但真正领他走进打铁这门儿手艺的,却是打铁世家的亲娘舅。王玉孝四个儿子一个姑娘。1963年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王玉孝回到村里,成为生产队唯一的一个铁匠。
来到王玉孝的院落,就是普通的五间北房,在院儿的西侧则另有一小的院落,这就是王玉孝老人打铁专用的工作间了。小院地下地上到处堆满了收来的废旧钢铁,墙角散落着一些破铁锹、镰刀、锄头。由于王玉孝有在机械修配厂学成的一副好手艺,村里多难的活也难不倒他。
在打铁的工序中,盯火候是很考验铁匠眼力的,什么样的钢,蘸什么样的火。时间短了,铁具容易钝;时间长了,铁具容易脆。王玉孝老人津津乐道地给我们传授“功夫”,而我们心里明白,这“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学来的,这“功夫”是王玉孝老人几十年磨炼出来的。这60多年来,王玉孝老人打过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生产农具。锄、镐、镰刀、铡刀、剪刀、菜刀、铲子等工具应有尽有。由于质量可靠耐用,赢得村民交口称赞。
时间都去那儿啦!对普通农村铁匠来说时间都在火热的叮叮当当声中,在铁花飞溅的炉火烘烤间,在打铁制作农具与养家糊口中失去啦!如今王玉孝老人岁数已大,打铁炉已失去往日的热闹场面,偶尔老人一时兴起生火打铁,也是家里需要农具不得已而为之。但对干了一辈子的生活营生,因年岁原因而放下,心里确有不甘,但也没办法。早年有几个徒弟就是因为收入不高而选择了改行。家里孩子也因打铁挣不到钱而选择了进城打工。
“咱们不能耽误人家挣钱呀。”王玉孝老人无奈地说。老人80岁就不干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60年的铁匠炉因后继无人而熄灭,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离我们渐行渐远,或许成为下一代人久远的记忆。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