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眼中的温哥华(下)
2015-05-13老虎
老虎
咱们工人有力量
到了温哥华,学到的第一课就是不能瞧不起工人。
首先在工资待遇上,有些产业工人可能大大地高于有些坐在办公室里享受咖啡的白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可能是辛苦点儿,但换来的是真金白银和简单舒适的生活。
公车司机,我们曾叫他们“开车的”,薪水高得连有些公司的经理都自叹不如,因为他们负责着整个车上的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这么多的人命在他手上攥着能不让他多赚点儿么?还有铺路工人,头顶着烈日埋头苦干,钱也不少赚。甚至在工地旁边举着交通指示牌疏导交通的人,一小时也能赚到合人民币120元以上。当然建筑工人的薪水更高,不过其劳动强度比起国内的建筑工人来说可谓天地之差。如果说国内的是在工作,这里的就像在玩儿。即使是同样的工作,有工会组织的工人的薪水比没有工会组织的要高很多。
其次,普遍来说,工人有工会组织,而富人阶层和大多数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是不允许组织工会的。这工会平时好像无所事事,拿着钱不干活儿,可到了关键时刻真为工人说话撑腰。
经历的第一次行业性罢工就是护士罢工。目的很清楚,提高薪水。第二次是教师罢工,也是为了提高薪水,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这两次是行业协会与政府谈判,讨价还价,最后达成折中的解决办法,双方皆大欢喜。第三次有点儿不一样,是公车司机罢工。工会与交通公司谈判,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好处。电视的直播使我有机会欣赏这劳资双方的谈判经过:在一个大会议室里,双方面对面坐着,背后是公车司机的代表和一些普通老百姓做观众。谈判的焦点在于提高薪水及对汽车的更新维修。可几轮过后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资方说他们经济上有困难,劳方则举出事实证明资方的基金运作不合理,无视工人的权益。三个月下来,还是没有结果。这时民间的压力越来越大,抱怨公共交通的瘫痪给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迫使省政府出面协调。最后双方各让一步,握手言和,省议会也及时地通过了一项法律,对涉及公共事业的行业性罢工做出了限制。
另外,半政府半社会性质的劳动者协会对监督劳工法的实施,保证工人的合法权益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据我所知,一些最基本的保障措施有个人的应聘简历不提供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等信息,雇主不得以疾病、个人爱好、性取向等原因拒绝聘用或开除员工等等。
最后,当涉及两国贸易之间的摩擦而对某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时,政府要出面摆平纠纷。去年美国单方面提高了对加拿大进口木材的关税,这一举动将导致数万伐木工人的失业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加拿大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外贸大臣,竭尽全力与美国斡旋,甚至找到布什进行劝阻,最后终于使美国把这一提案压制下来。
看来,有了这些强大的后盾作保证,咱们的工人才会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的工人才会有力量。
人民的公仆
说了半天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该谈谈政府的领导了。
对这些政府官员的评价,我的几位老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不要轻易相信政府官员和那些政客。”“省长是个百万富翁,他不会代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媒体都是由大财团控制着,他们不会替我们说话。”等等等等。还有一位老师曾经在美国的空军服役,越战时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促使他与自己的祖国决裂,跑到加拿大来寻求平静和快乐。这位口无遮拦的老头不仅对省长大放厥词,而且向我们痛诉美国CIA的恶行。
尽管这只是几位老师的话,却使我看到了民间存在的一种思想状态,对政府不信任甚至对立的态度。
不幸的是,这种不信任和对立很快被事实证明了。
在我的印象里,政府的领导们很少在媒体上出现,除了大选期间的频繁曝光。平时在媒体上看到他们的光辉形象时,他们多半是出了问题,有事儿要向公众解释。半年多来,我只在报纸和电视上见到过温哥华市长两次,我奇怪这位一市之长如此的“隐蔽”,好像无所事事,既不开会也不发表讲话,记者们好像对他也不感兴趣。市政府办公楼很小,没有围墙,也没有站岗的保卫,你大可径直走进去,门口的接待台会帮助你找到你要去的部门。
相对来说,省长和国家总理的上镜率要高得多。总理在国会辩论中的窘态和在报纸上的愁眉苦脸的照片看起来特滑稽。电视上有个固定的滑稽节目就是播音员模仿这些官员的样子进行播音,报纸杂志上的政治漫画更是对准了这些人开炮。
比较而言,省长的日子最不好过。以前我说过新省长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番,可是这低迷的经济形势不为所动,更糟糕的是旧政府班子留下了大笔的债务要解决。于是,新一届政府实行减税和削减福利的做法来刺激内需,减轻财政负担。首先是政府裁员,然后关闭一些医院和学校,解禁学费的限制等等,这一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失益者纷纷组织游行示威和罢工,有的甚至在省政府门前搭起帐篷与省长打起了持久战,并把鞋子、鸡蛋往省议会大厦里面扔。这时的省长如“过街的老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示威者在“欢迎他”。
有一次我在商店购物碰到了这位省长大人,他上身T恤衫,下身是大裤衩和凉鞋,孤身一人来买东西。令人惊讶的是,直到他结账离开,商店里没有一个人跟他打招呼——省长做到这个份上也真不容易啊。
更有趣的是在有一年的冬季,当时的省长去夏威夷度假,因酒后驾车被当地警察抓住并蹲了一晚上的监狱。第二天,他的身着囚服的照片和“犯罪记录”被传回省内并在各大报纸曝光。反对党强烈要求其下台,认为其道德品质无法与省长的身份匹配。此君回来后与夫人一起先在党内作检讨,然后向公众作深刻的检查以平息众怒,真是狼狈不堪。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公仆们整天“风雨飘摇”地过日子也不知图个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的分量恐怕只有他们最清楚。
古树参华
这个题目起得很怪,随手敲上去竟没有意识到它与正文可能毫不相干。
既然是随手写上去的,就随它去吧。
初来温哥华的时候,不习惯于它的静和满眼的绿。脑子里一种古老的观念告诉我,这是农村的特征。几个从国内大城市来的朋友也有同感,这哪是个现代化的城市啊?除了市中心的一块地挤满了摩天大楼外,大部分地方都是不起眼的小房子和密集的树木。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也就习惯于被绿色拥抱了。这些树木和形形色色的灌木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鸟是最常见的,聒噪得很;松鼠的数量也大得惊人,有时离家时忘记了关窗,回来后发现厨房被这些家伙野炊了;邻居家的树上住着一对浣熊,经常在夜间下来找东西吃;城市中比较大的公园里有狼和野鹿出没,感觉像是个动物园,不是个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这里见不到马路清洁工,所以在汽车站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很多烟头和其他遗弃物。我想街道的清洁大概只能靠雨水了吧。
尤其感到奇怪的是,在这遍地绿草的城市里竟然很少见到苍蝇和蚊子。家家都没有纱窗,夏天把窗打开直接面对室外。
新移民来到这里,通常会选择读书作为日后发展的基础。我对这里的教育并不十分了解,只能说些皮毛和个人的亲身体验了。
都说北美大学前的教育很宽松。我听不少家长抱怨学校上学晚(九点),放学早(三四点钟),作业也不多,孩子都玩儿疯了。我看过他们十一年级(相当于我们高中二年级)的数学书,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是我们初三学的东西。这些孩子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到了运动场上或是各种各样的俱乐部里,玩得奢侈,难怪他们的身体那么棒。
加拿大有五六十所大学,200多所学院,构成了加拿大教育事业的基石。这在一个不到4000万人口的国家里已经是个比较惊人的数字了。学院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就业市场的生力军,课程设置灵活,紧跟就业形势。有的学院比大学受社会欢迎,经常有大学毕业生又回到学院里学习,以便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学是学生的最终梦想,加拿大前几名的大学在国际上享有比较高的声望,从这里走出了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就读的大学是其中之一,它有什么特点呢?
一个是师资力量的强大。教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从他们的个人履历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大多毕业于世界名校,像我的导师们分别毕业于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哈佛等学校。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然抬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影响。
二是教师和学生的来源遍布世界各地。英语的普世性为各国的学者来到这里工作提供了方便。学生也是一样的多元化,研究生院里的学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世界其他国家。这种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交流,构成了课堂以外无形的宝贵价值。
三是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服务设施齐备。各具特色的学生俱乐部数不胜数。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免费或低价使用体育娱乐设施。游泳馆、网球场、体育馆和健身房等是免费的,滑冰场和高尔夫球场也不贵,就怕你不会玩儿。
四是互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电脑,学业无法完成。学校里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老师的个人网页方便学生了解老师的发展方向。我最为满意的是,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内部网站,上面贴有老师讲课的提纲、作业、参考资料;学生论坛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地方,有疑问就往上一贴,没准儿哪位高手就会指点一二。作业完成后上传到老师的信箱就可以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大多通过电子邮件。最近学校在搞无线上网工程,就是保证你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上网。
五,说到最后还是一个钱字。如果没有足够的办学经费,一切都很难实现。有人开玩笑说,美、加、日三国的大学的特点是:美国的大学既有钱又有想法(idea),加拿大的大学是有想法没有钱,日本的大学是有钱没想法,花钱买想法。学校之间的实力之争终归会归结于金钱之争。
六,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大学前的教育很宽松,那么如何保证大学里的学生质量呢?在我看来,名牌大学在录取时相对高的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在本科教育期间对学生的高压政策。本科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有些专业有很高的淘汰率,所以逼着学生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
加拿大的历史相对于它的大学是年轻的,我记得拉瓦大学好像是成立于1662年,其他百年以上的学校有好几所,老而弥坚,至今仍是光芒四射。从这些高等学府里走出了无数的知识精英,在世界各地续写人生。回首那些学校里古老的钟塔和砖墙,历史的凝重和高贵扑面而来——古树参华,奉献未来。
经过了两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浸洗,我不由得要做出判断——为自己负责,也为自己的经历负责的缘故。
什么是生活,它的概念都包括哪些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要怎样和谐起来,人是要统治自然还是敬畏自然?
一个各方面发展相对成熟的社会,会给你平静、安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不是人类最终的追求?
分享,融合,体验,挑战,这些都是一个外国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阵痛与收获很难放到天平的两端去衡量。
生活要继续,路还要自己走下去。这个城市也要默默地包容这一切的一切。
好运,温哥华。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