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里屯“洋雷锋”:跨越国界的爱心互动

2015-05-13樊桦

北京纪事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里屯外籍外国人

樊桦

在朝阳区三里屯地区,活跃着一群“洋雷锋”的身影:义务指路、为老人理发、担当文明引导员……为什么这些国际友人漂洋过海到此播撒爱心?是什么力量让志愿服务跨越国界,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温暖我们的心田?

三里屯街道地处CBD功能区的辐射区,是朝阳区经济文化发展最活跃的地带之一。辖区内有企业1545家,驻华使(领)馆96家及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一大批涉外宾馆饭店,中央市属单位103家,更是IBM(中国)、大众汽车、波音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中国总部所在地。每天大量流动的外国人频繁活跃在三里屯地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辖区许多的中国志愿者都面临着语言交流障碍,虽然有些志愿者英语很流利,但是面对三里屯里丰富的多语种却束手无策。志愿服务陷入尴尬境地。

洋人成了“活雷锋”

美国人白云龙居住在三里屯幸福一村社区,并在这里开了一家西餐馆。他的热心肠使他同社区居民关系非常融洽。一次三里屯街道举办的志愿招募活动中,当主办方询问白云龙是否愿意成为志愿者时,这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兴奋地拍着手:“哇塞,我愿意,非常的!”短短几句蹩脚的汉语,他的兴奋之情却早已溢于言表。

自从成为志愿者,白云龙首先从自己的餐馆着手,除了招待顾客外,还免费地教大家学英语。这些“学生”有的是顾客,也有的是周边的居民。慢慢地,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地方明显不够了。于是他找到社区,希望能帮他找一个宽敞点儿的地方让他授课。社区专门让出了社区活动室,每周固定的时间让他在这里教英语。几年下来,上过他英语课的人累积起来已经有数千人次了。

除此之外,白云龙还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巡逻、捡垃圾……每个月的11日,他都会早早地赶去公交站台,戴上“公共文明引导员”小黄帽,拿着排队乘车小红旗,开始熟练地指挥乘客按秩序乘车。一开始乘客对这个“洋文明引导员”很好奇,久而久之,乘客们就和他相熟了,每次还会和他唠家常,让白云龙觉得很贴心。2014年春节,他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刻,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巡逻,向居住在这里的外国朋友讲述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注意事项。

在白云龙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外籍学雷锋志愿者团队”渐渐形成了。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涌现出了马兰、王龙、郝龙、热那亚等典型外籍志愿者代表,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精神。正如王龙在接受北京电视台的采访中所说:“不管在哪个国家,雷锋都应该是人们的偶像。我不敢说自己是‘洋雷锋,但能够像他一样帮助别人,让我更快乐。”

人人努力传递“雷锋精神”

时针拨回到2008年,当印有“祥云”图案的奥运圣火传递到北京的时候,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和全国各地的外地人涌入北京。当人们奔赴各个奥运场馆的时候,一个个穿蓝T恤马甲的志愿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北京奥运志愿者。

奥运场馆之一的工人体育场就地处三里屯内。整个奥运期间,这里的人流都非常大,三里屯街道为此成立了涉及治安巡逻、环保等在内的10支志愿者队伍,共计1500余人,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为来到辖区的人们提供志愿服务。此时的外籍志愿者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白云龙一起开展志愿服务的就有几名社区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共同在志愿岗亭中为来往的人群服务,指路、引导人流等等。有一次,有几位外国人在混乱中同中国乘客发生了口角,事态随时可能进一步升级,白云龙和引导员们及时上前进行劝解,化解了矛盾,站台秩序很快恢复井然,那几名外国人在上车时还和白云龙高兴地挥手告别。

奥运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在奥运期间形成的奥运志愿服务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里屯街道办事处搭建平台,完善各项机制,对接区公益服务平台,承接志愿服务项目。其中由丹麦使馆举办的“绿色骑行”活动每年都会在北京启动。三里屯街道更多地承接的是其中的志愿安保服务。每到这种重要节点活动,三里屯街道都会积极引导志愿者来到骑行所涉及的主要大街进行安保,开展志愿活动。因为三里屯地处大使馆核心区,围观的外国人必然很多,这时的外国志愿者服务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外籍志愿者们身穿蓝色志愿马甲站在重要大街路口,进行积极的疏导。尤其是部分外国人不懂为什么拉上警戒线或是刻意穿越赛道过马路的时候,外籍志愿者郝龙就上前进行细致的解答。与那些外国人进行交流,让他们理解赛事的重要意义。

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志愿者到底做些什么,更不了解志愿者的重要性。外国人在中国生活,语言交流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中国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并不了解,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寻求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来解决问题,这时候志愿者就成了帮助他们的重要人士。

三里屯街道“星光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邻里守望献爱心,互助温情暖三里”志愿服务活动。来自三里屯一中、驻区部队和外籍志愿者,共同在北三里屯社区进行社区志愿服务。服务项目有打扫社区卫生、清理小广告、清洁健身器等,同时进入到社区老人家庭,帮助老人做家务,与老人谈心等等。来自喀麦隆的郝龙在“为老”活动中,用自己地道的中国腔与老人亲切地攀谈,并为老年人做按摩,帮助老人活动。肤色黝黑的郝龙显得格外健壮,用坚强有力的大手为老人腿部揉捏,并不时询问老人力度是否合适。老人还是第一次享受外国人给按摩的待遇,直说比外面按摩店的还要好,这个外国人按摩得特别有劲儿。得到了老人的夸赞,郝龙又继续为老人送上第二轮的按摩,这让老人的心里乐开了花。“为老”服务的宗旨就是让老年人享受服务,收获开心。外籍人员志愿者的参与,让老人们一直都乐呵呵的。

用爱共筑美丽家园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自三里屯东三里社区,年过七旬的志愿者姜大爷这样说:“以前,我们开展志愿活动的时候,总是怕遇到外国人,担心跟他们讲不清楚。可我这一把年纪,只会简单的几句外语,说多了更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外籍志愿者的参与,不但帮助了前来咨询的外国人,最重要的是通过他们能多教教我们一些常用的口语,让我们更好地跟外国人交流。”姜大爷的感受也同样代表了一些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社区志愿者的困扰。正是有了外籍志愿者的加入,不但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把这项工作常态化、日常化了。

三里屯街道辖区外籍人员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正是把辖区庞大的外籍人员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将外籍人员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向一种高度,让其发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正能量。三里屯街道办事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将外籍人员的管理纳入到了日常工作中来,充分尊重外籍人员的意见,与他们共话社会建设,共同营造一个“美丽、幸福、人文、魅力”的三里屯,让他们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外籍人学雷锋志愿服务,通过为老、助残、爱幼服务、站台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送餐、上门理发等具有中国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让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很快融入到三里屯街道的大家庭中来。这些志愿者在为三里屯辖区发展出谋划策,为三里屯建设增砖添瓦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了北京的普通居民生活中,让他们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觉。

三里屯街道外籍人员学雷锋志愿者团队连续多年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涌入三里屯,在三里屯生活、工作和学习。除了部分外籍人员参与辖区志愿活动外,更有许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三里屯街道在2013年开展的《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问需会》上,特别邀请了长期生活、工作在三里屯的外籍人员参加,征求他们对三里屯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比如来自法国的马兰就率先提到了希望街道能出一本指南类的英文手册,便于外国人能够尽快地融入到社区的生活中。街道也采纳了这一建议,经过近半年的筹备,《三里屯街道外籍人员服务手册》完成。这里面涵盖了外国友人在三里屯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甚至连家政服务这样的细节都涉及到。为外籍友人在三里屯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三里屯,这个国际化的地区,通过外国友人的参与,促进了地区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中外友人的共同努力,在相互理解与关爱的过程中,铸就了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三里屯外籍外国人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北京三里屯观夏香薰体验零售空间
在三里屯工作的他,因为拍了一张照片,免费去了一趟香港!
街上遇见外国人
另面三里屯:浮华边缘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