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春涛的 “出逃”与“回归”

2015-05-13皮道坚

投资与理财 2015年9期
关键词:主义者荷塘水墨

皮道坚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在改变着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他们的 思想观念、道德信仰和交往方式。无论是 3D、4D,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 5D 视界,全息影像的不断进化都 会进一步隔绝人类感官机能与大自然的真实联系。这给架上绘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陆春涛近年来的 水墨艺术实践正是对这一挑战的艰苦卓绝回应。他孜孜以求的是传统水墨精神与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诉求 合二为一的境界,他以自己由“瓶花”而“荒谷”、而“荷塘”的系列现代水墨创作向我们证明:架上绘 画与电子图像的最大区别在于视觉的触感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心灵体验;他以此强调架上绘画在当下的不 可替代性,更让我们深刻体会水墨性、水墨精神在我们这个充斥着消费欲望的景观社会中其价值和意义究 竟何在!

从 1988 年 23 岁时在北京成功举办个展到 2002 年的十余年间,因生计沉浮于商海的陆春涛,显然 获得了对我们这个巨变时代的深刻体验与认 知。丰富的人生际遇与内心体验无疑是陆春涛此后水墨性表 达的真实内涵,有评论认为陆春涛的水墨艺术创作是要“在荒唐的青春岁月里找寻灵魂的栖息”。这很 容易让人联想到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其作品《青春咖啡馆》开篇所引用的著名的“国 际情境主义者”、思想家居伊·德波的独白:“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 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青春咖啡馆》讲的是上世纪 60 年代西方社会人被物化的城市生活,商品的流动性和建筑空间布局的凝固性,让一群年轻人感到在一 个被商品和景观统治下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被动、不自由。“国际情境主义者”的主要的观点是:在 我们被商品和景观统治的社会之中,人的创造精神,人生梦想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 环境里就会感到窒息,情境主义者主张用创造的生活来代替被动的生活。所以他们当时呼吁的是要毫无 拘束的生活,要游戏人生,要毫无节制的享受。我们时代的持续变化,不断践行了居伊·德波在《景观社 会》中所忧虑的一切:“只要第一次精确描述的这一较长历史时期的基本条件原封不动,这里所提出的 批判理论就不需做任何变动。我们时代的持续变化只不过充分证实和进一步说明了景观理论。”“国际 情境主义者”当时提出的理论是“漂移”,就是说要有快速通过各种环境的技巧,那是与现实生活的对抗, 也是一种逃避。

不同文化在面对相同的人类困境时,它们的反应很可能大不一样。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速 物质化的时代,价值观急速变化的时代。高科技、物质化给我们带来各种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 很多方面的自由。不难看出陆春涛的水墨绘画是在用艺术感受当下的现实人生,用艺术表达他对现实人生的当下感受,但陆春涛的艺术表达渊源于中国哲学思想,是一种寻找 心灵安顿的“以静制动”,是“以体制用”的“无为而为”,某种意 义上说它们是以水墨方式在今天的人类生存情境下对人的困境的一种 思考,是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这种积极的“虚无主义”和莫迪 亚诺《青春咖啡馆》所描述的应对方式很不一样。陆春涛的水墨绘画 是一种“出逃”,也是一种“回归”。陆春涛的“出逃”与“国际情 境主义者”们一样,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对抗,也是对现实烦嚣的逃避。 然而陆春涛的“出逃”方式却并非“国际情境主义者”们快速通过各 种环境的“漂移”,而是对古老东方哲学的“回归”。或许这也正是 陆春涛的水墨绘画在当下能引起国际性关注的主要原因。

陆春涛的“出逃”与“回归”有着明晰可寻的路径:2002 年 他的弃商从艺即是一次成功的“逃离”,他以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作为水墨画家的身份回归。2002 至 2007 年间,他的“瓶花”系列 尝试了各种技法,也包括运用他从事平面设计时所获得的西方现代 艺术经验,使其作品因现代形式意味而与传统的写意花卉明显地拉 开了距离,但作品深深浸透着的现代人对自然向往与渴求的情感, 却分明是对传统绘画精神的“回归”。2005 至 2008 年间的欧洲之 行,再次坚定了陆春涛推陈出新的信念,他开始深入探索传统和当 代以及个人心性的结合之道。水墨语言实验和图式改革的成果直接 呈现在 2008 年创作的“荒谷”系列和“江边”系列中。如果说“荒 谷”系列还只是一种静谧中的个人情感宣泄,那么随之而来的“荷塘” 系列则属于饱含文化关照情怀的水墨性思考,艺术表现上则更加自 由、也更有力度。应该说陆春涛的水墨性表达始终携带着中国传统 绘画的书写性基因,这与他“以心情入水墨”理念高度吻合。

然而艺术家所忧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一直没变:所谓当代精神, 要求创作必须贴合当下生活的实际状态,这促使他在“出逃”与“回 归”途中始终未曾间断他的水墨实验工作。从笔墨特征上看,从折 枝花卉、“瓶花”系列到“荒谷”系列,陆春涛也是一次又一次地 从程式化的笔墨语言“出逃”,为的是找到更好地“回归”心灵的 表达方式。精神上的迷惑与困顿是 1990 年代以来整个文化艺术界 转变的内因,而相较于 1980 年代中期至 1990 年代中期进行探索实 践的水墨艺术家,深受传统文化滋养的陆春涛,其水墨的自由之路 面临更为强大的阻力,但这恰恰是他的“荷塘”系列成功实现语言 方式突变的契机。2008 年,随着“墨变”的发生,陆春涛走进了 一个新的审美维度。从笔墨语言和形式构成上看,他画得越来越抽 象了,其画面效果有时甚至会让人联想起波洛克的“行动绘画”。

但陆春涛的水墨性表达是与波洛克反复的无意识行动完全不同 的艺术行为,“抽象艺术”、“表现性艺术”等来自西方的概念, 很难概括陆春涛的创作。他的作品仍是全然的中国式水墨表达,其 感人之处与表现形式的关系越来越小,而与水墨文化传统中“游心 物外”的智慧更加息息相通。应该说这是陆春涛对东方哲学传统的 全面“回归”,陆春涛 “以心情入水墨”这一理念在他的“荷塘” 系列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述,他终于描绘出了一个能让灵魂有效躲 避消费主义和景观社会侵扰的诗意居所。他灵活地化解了我们直面 现实人生时的困惑,也启发了我们修复尘世创伤的路径。在我们这 个从本质上说架上绘画无法和日新月异的影视文化相抗衡的时代, 陆春涛终于在以机械复制和重复为特点的当代“文化工业”鞭长莫 及的地方,为他的水墨性绘画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猜你喜欢

主义者荷塘水墨
小荷塘
忌肉主义者
热闹的荷塘
水墨
荷塘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荷塘三记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