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人爱辣有人爱甜
2015-05-13
“这里没意思,跟咱们现在吃的差不多!”小胖对清朝没有太大兴趣。
也是,现在有的清朝基本上都有了,看着比较熟悉。
他们来到一个热闹的街口,看到好多不同风格的大饭店,就去一家馆子吃饭。
点好菜,闹闹发现红烧肉好吃,但辣椒炒肉实在太辣,看来这是湖南口味的菜。小胖一边吃一边辣得眼泪直流。
邻桌的一个客人刚开始吃饭,就连声怒喝,满脸通红,几乎吐了出来,店里的人都扭头去看。
那个人咳嗽半天,喘息少定,对赶来的店主人说:“这什么菜嘛,辣死了,这简直不是人吃的!”
四座的客人都笑了。
店主人笑笑,“咱们湖南菜就是这样的辣口味,您是江苏人吧?”
“是!”
“那不奇怪,你们吃这个不惯,太辣了,重新给您一份不放辣椒的吧?”
客人连连点头道谢。
周围人开始议论:
“江南的客人吃不得辣,他们习惯甜味了,肉都要放糖的。”
“我们四川人吃不惯你们江南菜,有一次我去周庄吃肉,差点昏倒:那么甜,怎么吃得下去?”
“别提了,我在嘉兴吃了半个月又甜又油的菜,简直受不了,下次出门要带辣椒瓶呢。”
“我是吃不惯你们那个口味,怎么这么重啊,我们是喝汤喝粥,鱼蒸一下就好,这样爆炒受不了呀。”一个客人说。
“那你是广东来的?你们的口味清淡。”
“是啊,咱们中国太大了,各地饮食习惯差别太大,川菜、苏菜、鲁菜、粤菜,四大菜系,特色各异。只要看看餐桌,就知道是哪里人;只要辨辨口味,就能认出老乡。”店主人笑呵呵地说。
“有意思!老板说得有趣。民以食为天,东西南北不同。见辣子有人笑有人哭,笑的是湖南、贵州人;吃大蒜有人愁有人乐,皱眉咒骂的是南方人,喜笑颜开的是北方人。”
闹闹和小胖笑了。清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已基本定型,满汉全席离人们太远,看看民间的餐桌才是妙趣横生。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穿越回家。
“甘”是“甜”的本字。甘,甲骨文字形在“口”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口腔、舌头所体验到的舒服、美妙的味觉。当“甘”被习惯性用于书面语境后,籀文再加“舌”另造“甜”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味觉上美好如蜜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