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墙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装饰应用探析
2015-05-13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张 昊(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陶艺墙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装饰应用探析
张昊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本论文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出发,在整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以当前较具代表性的创作实践为案例和素材,来分析“陶艺墙”这种当下十分热门的环境陶艺表现形式是如何介入当代室内空间环境中的,以及其如何与不同风格、用途、场景的室内实现形式与内容上的共融。
陶艺墙;室内;空间;环境
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领域,不论观念还是媒材,皆体现出自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一领域,传统的常规式或固定式的设计方式及理念被异化成为碎片式的多向度发展形态,没有一种墨守成规的设计思维,没有经验主义的思想枷锁。但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元素,不论自然还是原创,皆能够成为设计师心中的理想设计要素。其中,环境陶艺正是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着设计案例及角度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其设计理念及面貌正不断地被重新诠释。陶艺作为一种带着“纯艺术”基因的文化符号,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参与已不仅限于其自身的艺术性成分,而是与环境本身的设计理念及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审美的综合性结构。陶艺介入室内空间环境的方式有多种,从最初简单的装饰性或功能性陈设,到后来更为复杂的整体装置,其演绎出陶瓷这种特殊材质在参与室内环境空间中的诸多可能性。而这种变革,并非一种简单的“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而是新的观念及思想对原有的设计构成进行再认识、再发挥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代公共环境设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陶艺墙,一个简单的环境陶艺装置,却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的变化和演绎,呈现出古典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矛盾与调和的历史性与当代性文化语境。
一、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新变化
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系统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满足居住者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需求,而更关注来自人的心性及情感的需要。“人性化”逐渐成为占据所有设计思维核心的中轴。而仅仅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要发散式地体现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各个结构、单元之上,将功能性需求与审美需求、物质性需求与情感性需求进行综合考量,以一种能够为世人所接受的形式或面貌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涉及生理、心理、思维、情感、精神、伦理、工艺、材质、技术等等多重交叉叠合的因素,它不是设计师单方面地根据自身设计观念而进行的单方向设计实践,而是同时建立在设计者与受众之间对彼此思维理念进行碰撞、交互的一种文化糅合的过程。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所采用的手法也逐渐从传统的对保守主义、经验主义的一味尊崇,转变为对某一系统性因素的分裂式探究。譬如,抛却传统室内环境中对于木质、石材等材质的盲从,转而从透视、错觉、色彩、肌理、光影、反射等视觉效果上去寻求更为多元化的媒材体系。同时,在空间的格局上,不再以追求传统的对称、方圆的中庸设计之道为主旨,而是根据居室主人的个性、空间的具体形制来进行个性化设定。在对室内光、色、水、气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实现道与器、材与技、物与境、情与美在室内空间中的统一布局。
二、陶艺墙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装饰运用原则
陶艺之所以能够介入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并迅速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特征化参与介质,与上述室内环境设计在现代的特异性变革有很大关系。传统观念里,陶瓷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参与形式主要是陈设,并且仅仅只是为满足居室主人的收藏兴趣爱好而存在,反映的是其个人的一种纯粹物质性追求。因而并非寓有太多的设计思维。而随着现代设计多元化、自由化的变革发展,陶瓷成为一种以材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语言,从实用主义中解脱出来,并形成独立的话语体系。于是,其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参与形式得到极大拓展。其中,陶艺墙的出现,则是这种文化语言的升华式拓展,它不再需要其它辅助媒材的附加式赘述,而是利用重复、碎片、断裂、灼蚀、凹凸、残缺等手法,通过造型、色彩、结构等形式法则建构出一幅幅或大或小、或热烈或含蓄、或理性或感性的文化图景。这不仅是其在形式层面的物质性独立,更是基于装饰性艺术层面的文化独立。
三、陶艺墙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装饰应用手法
(一)多元化的形式组合表现
墙体艺术的概念,一般在形式上表现为整体或结构化布局的形态。譬如,可以以壁画的形式展现某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亦可通过对某种艺术形态元素进行重复、堆积、叠合的方式来实现艺术思想的传达。在陶艺墙的设计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法一般为后者。这是由于在现代空间环境设计领域,陶艺一般被视作装饰性载体,而对于作为装置艺术形式而存在的陶艺墙而言,这种装饰性便主要体现在其多元化的组合方式上。至于其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法,则往往通过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变换来实现。例如在朱乐耕教授的陶艺墙作品中,许多大型墙体装饰便是采用大量或卷曲或平直的陶艺造型的重复性组合来呈现的。如《生命之光》,作者以大大小小的卷曲花瓣状结构为构成元素,在整个墙体上进行疏密有致的排列组合,形成凹凸起伏带有韵律感的装饰效果。远观,似无数大大小小的花叶含苞待放,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生命图景,向观者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此外,从陶艺墙的装饰效果来看,其采用亚光白的釉色装饰,不仅在感官上体现出简约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光线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二)多种文化元素的交叉表现
当下是一个文化碰撞的时代,不同类型的文化因子通过各种渠道相互交织、碰撞、叠合,无论本土的、异域的、传统的、现代的,皆以一种无定形的方式存在着。而对文化基因的捕捉恰也是当代设计者们熟悉并了然于胸的手法。高端设计的定位其实是文化呈现方式的定位,而在不同类型的室内空间环境中,其表现方式及手法亦大相径庭。譬如,家居室内环境与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的装饰设计,其着眼点和设计理念必然不同,前者是在侧重宜居的基础上,再考虑文化特性的发挥;而后者则更多地着眼于如何对某种文化现象及本质进行更为有力的展现,其设计手法和方式或许不是用来取悦观者的,甚至可能引起反感。因而,对于陶艺墙在不同类型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参与方式来说亦如此。例如,广州图书馆内某处陶艺墙,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窑址所出土的瓷器进行组合展现的方式,来呈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在展现手法上,其并未以过多精细的创作方法来对细节进行美化呈现,而更多的是对沧桑与陈旧的真实反映和表达,黄褐色的泥土,残缺的瓷片,都仿佛是对历史和岁月的述说。
与许多环境陶艺一样,陶艺墙的设计创作同样需要根据空间环境的具体情形,来选择性吸收不同类型的文化营养,最终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近年来,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开始设计创作出带有明显文化冲突特征的陶艺墙体作品。即以本土的、民族的与国际的、世界的两种特质的文化代表性印记为设计元素,通过某种具象或抽象的手法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组合配置在一起,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对立与统一、冲突与调和。由此也可见,文化往往是其设计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核心及思维源头。
(三)突破传统的工艺语言表现
陶艺区别于其它材质最典型的表现当属其错综复杂的工艺性特点。所谓“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工艺技法所投射出的工艺文化亦是一种象征性极强的“语言”。在传统陶瓷装饰绘画领域,陶瓷器物的烧制一直遵循“器用主义”的精神内核,往往以功能实用性或审美性为侧重点和出发点,追求形式主义的生动、具体的表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陶瓷的工艺语言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创作媒材体系。而随着现代陶艺及自由创作意识的拓展,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到陶瓷的工艺性发挥上。其材质,其釉色往往是其最本真、最原始的存在,这种存在状态是其它材质或形式无法复制的。在设计者自觉意识的驱动下,许多突破传统的手法得以被创造和发挥,陶瓷最具特异性特征的工艺语言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创作渠道。同样,这种设计创作思维方式及理念被灌注到陶艺墙的装饰设计中,利用材质自然形成的断裂、弯曲、坍圮,以及釉色的灼蚀、流动等变化特征,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元素参与设计创作。这种手法也逐渐被运用于当代诸多环境陶艺形式的装饰设计中。
就环境陶艺整个大背景的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其受到多重来自表现主义、观念主义、达达主义等思想的综合性影响,因而其发展呈现出多极化的延伸形态。同时,观念主义的强势涌入势必引起新一轮“印象派”的抽象风格的再出发。这对于陶艺墙在公共环境中的设计而言是具有协同影响的。而从国内相关领域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设计实践上,均表现出更为自由、开放的设计思想。在愈来愈强调与世界设计艺术形态及思想接轨的同时,不少学者及艺术家纷纷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环境陶艺不仅要接受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因子,保持其创新的“世界性”;同时,还应结合本土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元素,使其携带彰显“民族性”的文化印记,而不至于湮没于全球艺术的大潮中。在这一方面,不少艺术家也纷纷展开探索、实践,从本民族的民俗、宗教、服装、音乐、歌舞、语言等等载体中挖掘具有本土性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因此,从我国环境陶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陶艺墙的设计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自由、开放、内省并保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设计艺术局面。
[1] 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1996.
[2] 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陶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 赵云川.陶瓷壁画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4] 田鸿喜.现代陶艺介入室内与环境装饰艺术的研究[M].北京:中国陶瓷工业出版社,2003.
张昊,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级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
TU-856
A
1007-0125(2015)03-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