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叙事模式分析
——论叙事学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2015-05-13宋悦鑫上海戏剧学院上海200000

戏剧之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叙事学性格冲突

宋悦鑫(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200000)

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叙事模式分析
——论叙事学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宋悦鑫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00)

本文从故事线索和人物两个角度出发,对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故事的真正主角究竟是谁。

电影;《闻香识女人》;叙事模式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年轻的学生查理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弗兰克上校家中做周末兼职。上校曾经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查理竭力阻止了上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了如父子般的感情。弗兰克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影片最后弗兰克在学校礼堂里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了重生。

失明生活使得弗兰克上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也是本片名字的来由。

本文将从故事线索和人物两个角度来分析影片。

一、对于故事线索的分析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那就是“人物心灵的救赎”,即所谓的人物弧光,这也是好莱坞最常用的一种编剧手法。从叙事线索上来看,本片有较为清晰的两条线索:查理与同学的冲突以及查理和上校的冲突。

故事根据普罗普的叙事理论,可以分为六个叙事单元:

(一)准备:查理寻找感恩节兼职,从与同学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从内心毫不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二)纠纷:查理目睹了同学对校长的恶作剧,作为目击者却承受着校长和同学两方施加的压力,是否揭露事实真相,是他一直面临的问题。

(三)转移:恶作剧事件因感恩节而被暂时搁置,查理被迫被上校带到了千里之外的纽约,此刻他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上校相处,以及阻止上校的自杀行为。

(四)对抗:故事的对抗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从表面上看,是查理与上校的对抗,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世界观让两人在相处过程中经常摩擦出火花。在这种对抗中,两人逐渐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对抗的第二个层面,是两个人分别对于自身问题的对抗。查理对于是否检举同学无法做出决断,而上校则无法面对自己伤痕累累的过去和现在无聊的人生。这一对抗的高潮发生在查理阻止上校自杀的情节中。

(五)归来:上校在对抗中解决了自己的矛盾,回到了家里,查理也回到了学校。

(六)接受:在全校会议上,查理成为了被审问的人,他无法做出抉择时,上校突然到访,通过一场激昂的讲话,使正义得到伸张。

同时,根据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本片的叙事序列属于镶嵌式的复合序列。在查理面临第一个冲突时,第二个冲突随之到来,并在第一个冲突结束前被解决。

本片的叙事线索始于作者对于规定情境的设置。查理面临的第一个冲突是他自己和富公子之间的矛盾,他们瞧不起靠拿奖学金过日子的好好学生,同时也戏弄校长。查理从一开始就处于他们的对立面上,却因为被迫卷入这一事件和他们站在了同一边。

查理面临的第二个冲突是自己与雇主间的矛盾,这也是全剧的核心,退伍的失明军人脾气暴躁,看不起柔弱的书生,而现实条件却又把他们拴在了一起。

这两个主要冲突贯穿了整个剧情,而它们的设定手法是一样的,作者把两个完全对立的角色放在一个情境中,也可以说将两个角色捆绑在一起,二者必然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冲突来自于人物本身,查理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内心正直,并有勇气承担责任,这样的性格促使他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这也感染了情绪低落的上校。

二、对于片中人物的分析,及“主人公”的判定标准

查理家境贫寒,依靠奖学金维持生活,作为恶作剧的目击者,他一直被此事困扰,解决这件事成为了他的行动目的。但凭借他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一目标,他需要另一个人来帮助他,而这个人在一出场就让查理陷入到了另一个困境中。

另一位主角,即是查理的帮助者,自身也在困境中无法自拔,他无法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在失明之后脾气愈发暴躁,也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希望,于是准备用最后的积蓄到纽约逍遥一次,之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非常分明且对立,查理虽然看起来较为软弱,但内心坚强,属于典型的“被往事困扰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决定故事的走向,因为他不会为了自己的福利而出卖朋友,那么这个矛盾就需要别人来解决。根据普罗普的理论,在角色分类中,人们倾向于将查理归于“英雄或受害者”这一类型,原因是大多数故事中的英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某些伤害,而为了保护自己或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抑或为了报仇,他们都将采取行动,这便是他们发动戏剧动作的直接原因。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查理的性格较软弱、较被动,从故事一开始,他就被迫卷入各种无妄之灾中,而他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大多数故事惯用的模式。但在整个故事中,查理的主动动作只有两次:一次是他发现上校一脸绝望地躺在床上,为了唤醒上校的激情,他带上校出去飙车;第二次也是全剧的高潮,他为了阻止上校自杀,抢夺上校手里的手枪,在激烈的争吵中,上校从他身上看到了勇气和希望,停止了自杀行为。从叙事角度分析,这两次动作的性质是一样的。

由此看来,上校更像是他为了完成目的所需要的工具,因为他面对一直困扰他的规定情境依旧毫无办法。查理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即便没有上校的参与,他依旧保有正直的性格,阻止上校自杀是主动行为,但即便他与上校素不相识,也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所以人物弧光并未出现在他身上,或者说,他并不是故事的主角,上校才是。

上校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他能极其精确地分辨出女人身上的香水品牌,通过各种细节在脑海中还原出女人的形象,可以说他了解各种各样的女人,但他却没有妻子,叛逆、专横、孤僻的性格让他难以接近,而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有个女人用双手双腿缠住他,当他第二天醒来时,这个女人还在他身边,他还能闻到甜腻温暖的香味”。他想要女人陪在他身边,却又得不到,而自己也无法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这使他的性格更具悲剧性。

观众对于主人公身份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者。本片以第三人称叙事,即通过旁人的眼光看故事的发展,叙事者对于观众来说是“隐形的”。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查理,故事的第一个冲突也是围绕着查理展开的,于是观众容易先入为主地将他划归为主人公。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查理在整个故事中更像是叙事者,观众通过他来观察上校的生活。他也只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假设没有这个查理这个人物,上校依旧会完成自己的遗愿,只不过结局会不一样,所以查理起到的是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通过普罗普的叙事学理论分析,查理的作用在于唤醒上校内心的希望,而这份希望本身就存在于上校这个角色身上,因此查理更符合七个角色中的“施惠者”这一形象,而上校也更符合“英雄或受害者”这一形象,他受生活所害,终又拾起重新生活的勇气,这是切实的变化,“人物弧光”由此产生。

由此可知,从叙事学上分析,上校是故事的主角,查理是“施惠者”或“引导者”。由于受观影习惯,或受叙事者的叙事角度影响,观众很容易将查理定义为主角。但对于学术研究,“谁是主角”则显得更重要一些。

I235.1

A

1007-0125(2015)03-0152-02

猜你喜欢

叙事学性格冲突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猫的性格爪知道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