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2015-05-12白仓金马广社
白仓金 马广社
【关键词】 中学教育;问题学生;方法;心理矫正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6—0041—01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需求,教师就必须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都有自尊的需求,都有成功的渴望。忽视这一点,往往难以理解学生的问题,更无法给他们提供帮助。
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源于对自尊意义的错误理解,这也是一种自我防卫性的反应,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行为的原因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但要注意,不要让任何调查结果成为放弃对学生进行帮助的借口。另一方面,教师对问题学生行为的理解,有助于排除自己可能产生的自我防卫反应,因为学生的问题和行为往往会威胁和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教师会被激怒,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使事态失控。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源于长远和刻骨铭心的原因,不能指望在短时期里受教师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能否理解学生,掌握学生,承受他们的问题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去帮助他们,是对教师自我行为修养的考验和挑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给每个人以成功的机会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需求,教师就必须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中明确指出,有效教师具有以下特点:“对所有学生抱以高期望,他们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能学习的、有价值的和可信赖的;他们通过布置学生能够胜任的作业从而让其获得成功;他们像一个有权威的领导者那样指导学生在教室里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要明确地向学生表达,既不是唠叨责怪,也不是长篇大论的训话。”设法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就要灵活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比如,在学生作业的布置方面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布置,让问题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明白只要自己去做了,就一定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对问题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充分的激励和鞭策,使其不断进步。
二、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问题学生
面对问题学生时,教师要特别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往往在不经意间,教师的言谈举止会伤及学生的自尊,从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激化他们的情绪。在这里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给我们提出了“配合性训练方案”:诸如,无言的注视问题学生;走近或者站在学生身边;暗示或者发出信号;采取一个出乎意料的行为以表明问题学生的行为不为老师所鼓励和支持;转移问题学生的行为;对事不对人;避免叫喊、挖苦、说教,甚至以过激行为贬低学生的自尊,导致事态升级;对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采取“暂停”措施,待师生冷静后再做事情的合理解决。还有一种办法叫做“淹没策略”,即让行为扩展至极限,使他们对某种过激行为不被别人认可而让问题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被淹没,这样他就会慢慢地冷静下来进而开始反省自己等等。当然措施不是万能的,作为老师应该对症下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只用一个模式。所以说,不管问题学生出于何种错误,教师干预时都应该注重方法,注重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明白合理化的措施的实施,巧妙方法的应用目的在于使问题行为变得无害,帮助和引导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以矫正和改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供心理矫正的支持
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承担心理矫正者的工作。问题学生大多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从心理学专家的学术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由于一些基本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问题学生的自我发展就是残缺不全的,他们没有形成得以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为了维护脆弱的自我,他们会用不正确而自认为合理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心理矫正法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来管理课堂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心理矫正是一个教育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诸多环节,比如问题学生基本信息的掌握、教师恰当行为的干预、行为转变的回访等。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好学生的心理矫正,消除学生自我封闭的心理阴影,让他们在老师恰当的心理疏导和矫正中,重拾自我,彰显自我,完善自我。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