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写作的落实
2015-05-12陈琳琳
陈琳琳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这样说:“你的生活很重要。”这是一个精辟而又深刻的观点。很多学生写作时,举例子往往喜欢写名人怎样怎样,明星什么什么,历史人物如何如何,大都为臆测,结果不是失真就是流于俗套。难得写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也往往鸡毛蒜皮,乏善可陈。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我们身边的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接受现有的知识和观念,这种人往往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他们对生活既无热情,更谈不上创新。另一种则与之恰恰相反,他们注意观察和研究事物,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常常不满足现状,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故能做出一番创举。后一种人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便要指导、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将“想象”、“直觉”、“灵感”等偶然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储备材料。
学生作文缺少创新,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或者就是写了,也是干巴空洞,写不具体。这就需要从关注生活做起,因为思想是生活孕育的,那些不经意间触动心灵的日常之事往往是思想生成的因原。
上海高考有篇满分作文的,作者住在地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小菜场有很多外来务工者,有次去买水果,她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趴在卖水果的摊位上,一笔一画地写作业,四周的嘈杂混乱,与男孩独自伏案的小小身影形成的对比,让她看出些许无奈与坚韧,还有乐观与希望。这件小事引起她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思考,这才有了日后那篇写农民工子女的满分作文。
把来自生活的鲜活体验和独到的思想相融合,正是近年来许多高考优秀作文的共同点。那些远离生活、注重概念的文章难免肤浅雷同,枯燥乏味。
1.小事不小,是因为它常常寓含哲理。只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加以分析,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考察,小事就会显现出价值。一些同学害怕遇到哲理性的作文题,就是因为平时让许多含有哲理的小事白白流失了。
2.有些生活现象的背后有着某种规律,不是满足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而是加以归纳概括,思想就能更上一层楼。
许多人写高考作文题“季节”,都只是停留在对四季自然现象的描述上。有篇作文却这样写道:城市人已被季节所抛弃,上班族更是被迫远离了季节。季节是一种秩序,而现代人却是秩序的破坏者。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我们需要季节,而属于唐诗宋词的季节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如秋季般萧瑟的现代社会。读了这几句高度概括的话,也许谁都能心生共鸣。作者说,起初他也想写写一年四季,但想到一件事就改变了主意—乡下的爷爷到城里来居住,原以为他可以好好享受了,可是爷爷总是精神萎靡,便去问他,爷爷说,住在城里,听不到虫儿叫,闻不到花儿香,看不到燕来雁去,吃不到自家院里时宜果蔬,心里郁闷啊。这不是说住在城里找不到一年四季的感觉吗?由此他想到了城市生活悲哀的一面,再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了此文。如果说他爷爷的话仅是对现象的表述,而他的话则把爷爷个人的感觉上升为一种概括,一种思想。一件小事引发了他对季节的重新思考,归纳琐碎零散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它们的异中之同,就能写出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文章。
3.有些事虽小,却值得细究;有些事虽司空见惯,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所谓思想,就是抵达了事物深处的认识。
有位考生写“细微深处”这篇高考作文时,就抓住了一件被人忽视的小事—写错别字,如不少人会把“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写成了“忧”,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生”写成“升”。他对此先作了点分析:第一句中,“幽愁”和“暗恨”构成了对应关系,而“忧愁”和“暗恨”则不能。“幽愁”的内涵比“忧愁”要丰富,有深广而又难以诉述之意。第二句中,“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气象阔大,有出神入化之妙,误为“升”字则是直接描摩,失了意境,且了无意趣。由此他得出结论:写别字的原因决不仅是“粗心”二字能解释得了的,它的深处是未能理解诗的内容,不会鉴赏它的美,同时写别字这件小事还反映出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学习态度马虎等问题。
因此,写作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表现生活,评价事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才能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起作文来,才能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方式是很多的。可以启发学生仔细留心自己身边的事和物,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景,积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怎样思考社会问题,怎样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怎样评价社会现象,等等。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评价,写起作文来才胸有成竹,才能说出真话、实话、心里话,才能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