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与象似性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12王新然
王新然
摘要:隐喻论与象似性同为认知语言学下的重要理论,探讨这两种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结合,并分别介绍了隐喻论与象似性在词汇与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对于如何利用这两种理论改进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隐喻论;象似性;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82-03
一、隐喻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国家对隐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但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By的出版,才较系统地提出了隐喻理论。虽然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起步早于东方,但中国古代的诗歌大成《诗经》,已处处体现出隐喻的身影,“赋”“比”“兴”中的“比”指的就是比喻,与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隐喻从古至今就已横贯东西。
束定芳认为隐喻对于二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的,这种促进突出体现在词汇和阅读学习上。严世清说,隐喻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看似三种不同的语言水平,但实际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隐喻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语言能力的增长和交际水平的提升,隐喻能力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英语词汇和阅读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胡壮麟著的认知隐喻学从语言、隐喻和认知三个角度阐述了隐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教育学家Sticht曾指出,学生之所以逐步减弱了其先天的隐喻性思维能力,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创造性和探索性的训练尤为不足,隐喻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何为象似性
同样,对象似性的研究最早也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研究隐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语言的象似性现象,以他为代表的“唯实论”(Realism,又称自然派the Naturalists)认为,事物本身和表示该事物的语言(符号)之间,有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反之,“唯名论”(Nominalism,又称习惯派the Conventionists)则认为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身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种关系是随机的,是约定俗成的。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期,符号学之父皮尔斯(C.S.Peirce)提出了象似性(iconicity)后,才宣告结束。Haiman将象似性从词汇扩展到句法(Haiman,J.1985)。王寅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向前的,人们对语言、文字和符号间不断的深入认识,指引我们在符号学和象似性上走的更加长远。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的词汇都是有理据的,这种“理据”(motivation)指的就是象似性。许国璋,王寅,沈家煊,胡壮麟,严辰松,张敏,郑声滔,杜文礼等学者在对象似性的研究中得出了丰富的成果,(1)象似性对英语学习的正相关已经从语音上推广到了语篇和句法分析上;(2)从隐喻方面对象似性进行的研究多于其他方面;(3)未来对象似性的研究重点是理论到实践的转型,是如何把象似性理论推广到词汇、阅读教学等实际应用中去。
三、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隐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多义词。如head,字面意思是头,通过隐喻扩展可以延伸出mind——头脑;coin:硬币(人头或者字的那一面);line:队(队首);leader:领导;Object:物体;plant:植物(花冠)等至少6个单词。
2 身体部位的隐喻在篇章中的应用,通过中心词学生可以同时习得与它相近的词或篇章,例如:“The Nile lies in the highest point of Africa,if the water is cut of from the top(head)of Nile,the lower part may be dry or even disappear,which is the same of human body.Head is the highest part of our body.If our head is getting hurt,the other parts are in dan-ger or die.”身体的顶端与河流的源头,同属人或事物的最高点,他们的功用有相似之处。又如Face:face of the earth/face of the rock;Eye:eye of a needle/eye of the fountain;Mouth:mouth of the Red Sea,mouth of a bag,mouth of a tunnel;Arm:arm of the coat,arm of the sea,arms of a tree;Hands:hands of a watch,hands of a speedometer;Foot:foot of a mountain,foot of the bridge,footnote。
3 隐喻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扩展需要依靠学习者隐喻能力的提高,Danesi指出,外语学习者所产出的语篇从形式上或者交际上并无错误可挑,但听上去就让人觉得不自然。加德纳和维纳所做的关于人类隐喻能力的实验验证了上述观点,一个人的隐喻能力在十岁左右就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理解如“After many years of working at the jail,the prison guard had become a hard rock that could not be moved”这样的句子,6-7岁的孩童只能从非常字面的角度去看,甚至略带童话意味,大多孩子理解成监狱长在工作多年之后,变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孩子成长到8岁以后能初步体会到“监狱长”与“岩石”之间微妙的联系但不能准确说出这种联系是什么,10岁或更大的孩子能看懂“石头”此处隐含着“心肠铁石”的意思,可见高中生在阅读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隐喻基础。
四、象似性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象似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可以从象似性理论在词汇中、象似性理论在阅读中的应用两方面来分析。
(一)象似性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 语音的象似性:指的是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声音象似的现象,可分为语音直接象似和语音间接象似。
(1)语音直接象似:即发音与所指有着直接的联系、发音和意义之间具有直接象似性。如:wow,growl,bleat,hiss、clank、clang、jingle等模仿狗吠、熊嚎叫,羊的咩声或金属摩擦的声音的音。除了动物或金属等等拟声词外,sofa,tofu,kungfu,bus,jacket,T-shirt等等,都是语音象似性的具体表现。
(2)语音间接象似:即发音与所指有间接联系,如舌边音/l/和鼻辅音/m/、/n/以及摩擦音/r/、/s/、/h/等,听起来比较柔软,给人细腻的感觉,如low(低的)、slow(慢的)、rumble(隆隆声),因此常用来象征音调较低,含混不清的声音。一些以“gr-”开始的词通常表示低吼状、令人不快的声音:groan(呻吟)、grouse(抱怨)、grudge(怨恨)。也有一些词汇同样具有这种象似性,但是与声音并无关系,如以“gl-”开头的词通常与“闪烁的东西”有关,如“gleam”(闪光)、“glitter”(光辉)、“glimmer”(微光)、“glint”(光泽)、“glisten”(闪烁),等等。
2 词形象似性:是指词汇的意义与书写形式之间存在一定象似性,如:现代形态“D”是由“△”演化而来用delta表示“△”。T是由T-shirt(T恤衫),M由mountain,W由wave(波纹)演变而来的等等(王寅,2001:337)。英语新词汇高达30%-40%的派生词和复合词的词义与词各部分的含义之间有明显象似关系。合成词foot+ball=tootball(足球),hand+writing=handwriting(手写),class+room=Classroom(教室);mis-construction=mis+con+struct+ion,因为mis=wrongly,con=togeth-er,struct=build,因此misconstruction词义为“曲解,误解”。同理destruct=de+struct破坏;reconstruct=re+con+struct重建。结构象似在英语中甚多,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运用。
3 词义象似性指的是:词的最终含义与其本义之间总会有些联系,新的词义是在本义之上,或引申或比喻而来,即新的词义可以从本义上推导出来。如bottleneck本义是“瓶颈”,指一个实在的物体的一部分,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当中,它的含义发生引申或喻指。(1)bottleneck streets:隘路;Production of material has bottlenecked:阻碍;Their stupidity bottlenecked all freedom of expression:抑制。(2)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他在阅读文学类的书)Wall Streets(金融中心)。He is too fond of the bottle.(他嗜酒过度)(3)用整体替代部分或者用部分替代整体,如用“小红帽”来代指某个带着小红帽的人;用“大盖帽”指代解放军;用“面包”指代生活食粮和生计等等。总之,万变不离其宗,词义无论如何扩展都有根可循。
4 词序象似性。词序象似性指的是词的外部构成和整体意义,与其所指代的事物和意思之前存在的排列顺序关系。“语言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是心理的表征”,如:描写自然现象的“东”“西”(“east and west”),此类表达还有生死——life and death、早晚——from dawn to night;天地——heaven and Earth、手脚——hand and foot;前后——before and after、前后面——front and back;进出口——imports and exports、国内外——at home and abroad,里外——in side and outside;男女——men and women、夫妻——hus-band and wife、父母——father and mother等,此反映出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男尊女卑的现实。
(二)象似性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数量象似性与英语阅读。根据数量象似性原则,重要的、量大的、不易预测的信息,在语言表达时所用的语符数量较多。在读、写文章的时候,作者往往不惜用大量的描写来形容主要的观点和场景或经历等,这些主要被提到的词多数会出现在题目中,因此数量象似性可以用来推断文章大意、给文章加标题或者用在猜词义,给出的生词多为与文章中反复提到的词意思相同或相近。
2 顺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指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及概念顺序与语言描述的顺序一致,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应从头到尾浏览全文,重点掌握作者的描述顺序,在弄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之后,再去做排列顺序题,从所给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到文中空白处或者判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题型时,尤为需要应用顺序象似性原则。
3 距离象似性。距离象似性也叫顺序象似性,指的是标记与句意之间的象似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概念间的距离越短那么它所对应的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越短。Ungerer&Sebmid认为距离象似性是比较抽象的,因为语言世界与非语言世界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并不十分突出。在阅读中,读者通常会在问句的前后去找答案,因为相近的句子属一个语义场,这时干扰项中距原句很远的信息就要注意筛选或者可直接排除。此外,距离象似性在遇到不认识的词需要猜词义的情况时,也被广泛使用。
五、隐喻理论与象似性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隐喻理论和象似性理论对英语教学有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词的词形、词义、词序等进行综合联想,还体现在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在词汇教学中渗透隐喻,能帮助培养学生多角度记忆词汇的能力;隐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引导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隐含联系,使阅读学习发展成系统的、有联系的、有理据的阅读。对于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和阅读的水平的评价,应该进行多角度的考查。
象似性强调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句法象似性在中学英语阅读理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句法结构与思维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体系,通过探寻其中的象似性来不断增进词汇学习与阅读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思维去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
本文主要探究了隐喻论和象似性理论在英语教学的词汇和阅读教学两方面的应用,就象似性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数量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教学进行了联系,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隐喻论和象似性来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让其充分领悟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情感和思想。
总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