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风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015-05-12王保国
王保国
摘要: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系统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风。夫妻恩爱共担责任是优良家风的基础,诚实勤劳节俭是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礼仪守法善良是优良家风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家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77-03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其中家庭教育最为关键,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天然场所,家长是学生第一任和最终的老师,家风是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无字教材。家风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基础作用。所谓家风即传统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或家族的作风、传统和风尚,它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综合性的生活规律。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门风和习惯,就没有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通过家规家风教育中小学生,渗透社会规范;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风正,学生的思想就正,品德就会高尚。积极健康的家风传承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胜过任何强制的理论说教。
一、夫妻恩爱共担责任是优良家风的基础
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夫妻关系的好坏,夫妻双方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更是最根本的。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父母是恩爱的,渴望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使中小学生渴望父母之间的互相认同、欣赏和支持。夫妻恩爱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中小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则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恩爱所带来的快乐和温馨,爱和归属感获得极大满足,无形中产生对爱的向往和追求,逐渐形成对人和事物爱的情感,从父母的榜样中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和情商,从而提高他们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相反,夫妻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对中小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最难恢复的,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管理和爱的启迪,极易形成偏执型人格,性格自私、冷漠、残忍,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未成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情绪化、模仿化和暴力化的特点,超过90%的犯罪与家庭中良好的父母关系的缺失有关。家庭意味着责任,夫妻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承担起赡养长辈、关爱亲朋、抚养子女的责任。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是以身作则。孝顺长辈,是我国公民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的体现。子日“夫孝,德之本也”。夫妻对长辈的孝道,孩子会耳濡目染,逐渐克服现代独生子女所具有的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和不孝敬父母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形成理解、关心和尊敬父母的优良品质。夫妻对亲戚朋友的态度和行为,更是中小学生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样板。夫妻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善待亲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行为,那么中小学生对父母的作为见闻习染、耳闻目睹,榜样的力量就会发挥作用,逐步成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人。家长对中小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使他们更能亲身体会作为家长的责任、义务和辛劳,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志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形成做事认真负责、对人知恩图报的品德,进而传承下去形成良好的家风。
二、诚实勤劳节俭是优良家风的核心内容
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节约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作为社会的正能量,一直得到传承和发扬。可是,近年,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及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上出现了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渗入学校和家庭,影响到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后果很严重。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理应承担教育中小学生坚持诚实做人、勤劳致富、节俭生活的习惯和品质的责任,使学校教育成果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良好的家风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诚信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家风主体的家长应做好“示范”作用。首先,家长必须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给他一定空间去决定自己的事情,让他明白只有诚实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而怀疑孩子是培养其诚实品格的大敌。其次,家长必须做到诚信。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要以为孩子小,就经常编制“善意的谎言”,要谨言慎行,忌信口开河,要言行一致,讳“空头支票”,“曾子杀猪,以信教子”的典故仍具有现代意义。对于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履行,都要正面回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后,家长必须懂得适时鼓励和惩罚。家长对于孩子的诚信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孩子正面的行为导向,使孩子明白诚信是社会所提倡的积极行为,从而逐渐形成诚信习惯。当孩子出现撒谎行为时,家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孩子的撒谎问题,不要随意惩罚孩子偶然的过失,而应该耐心帮助孩子分析造成过失的原因,承担孩子过失造成的后果,让孩子不会因为害怕而说谎。但对于恶意欺骗等不诚实行为,适度的惩罚还是必要的,让他们承担不诚信的代价,使他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如果家长能够持之以恒,奖罚分明,孩子就会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学生的本质。勤劳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一是体现在学习方面,二是体现在劳动方面。勤奋学习是学生的本分,更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在学习中没有什么“捷径”“窍门”等违背基本规律的急功近利的方法。对于劳动更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意义更加重大。在劳动中能够使中小学生提高技能、培养情趣、体会辛劳、学会合作、得到友谊、懂得感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认识到勤劳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觉做到身体力行、言传到位、监督及时。家长应做到:对待工作勤奋努力,不管工作性质如何,都力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争上游;对待家务同样要做到耐心、细致、周到、及时。夫妻双方在家务上要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做到互相配合,为孩子营造干净、舒适的家庭环境。最终为中小学生树立做好本职工作的榜样和勤劳的楷模。家长在工作之余,切不能忘记学习的重要性,不管是工作需要,还是修心养性,都离不开读书、看报、思考,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在道理上讲清楚勤劳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勤劳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只有勤劳的人才能赢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任何社会对于投机取巧、好逸恶劳之人都是鄙视态度;勤劳是人一生幸福的保障,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同时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中小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家长必须时刻注意监督,及时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懒惰情绪,禁存同情心理,迁就他们,应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比如,整理自己的内务,家庭作业),家长不能代替,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同时,适当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各种积极行为,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恰当批评孩子的怠惰思想,及时矫正懒惰行为,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阶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奢侈浪费现象愈演愈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倡节俭、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形成勤俭品质,树立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中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现象,为此,应加强校家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家庭教育应当做到:首先,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在生活中处处做到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做孩子节俭的榜样。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溺爱就是伤害孩子,不要担心孩子受苦,适当穷养利大于弊,有选择性满足他们的要求,善于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同时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们学会珍惜家长劳动成果。再次,智育不是花钱就能解决。在孩子教育方面,消除多花钱无所谓的想法,量力而行,讲求效率。最后,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节俭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用笔,提倡学习用品循环使用,主动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尊重粮食,倡导“光盘”行动,避免粮食浪费。总之,无论家庭条件多优越,也要防止和克服奢侈、浪费现象,营造节俭文明的家庭氛围。
三、礼仪守法善良是优良家风的基本内容
讲礼仪、守法律、拥善良是每一位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和基本素养。“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是儿童和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中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公民意识”,《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人”。善良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自身性格。选择善良就是与人为善,就是选择一种幸福,人因为善良而变得淳朴和可爱。守住善良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特别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守法教育和善良教育刻不容缓。家庭是中小学生讲礼仪、守法律和拥善良教育的主阵地。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讲礼仪体现个人的素质和教养。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做到:首先,家长以身作则,做礼仪楷模。“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不许孩子做的,家长决不能做。其次,家长不断给孩子讲解各种礼仪规范,包括在校礼仪、在家礼仪、进餐礼仪、待客礼仪、作客礼仪、游玩礼仪、活动礼仪等,以及遵守礼仪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礼仪观念,做到明理导行。再次,家长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在餐桌上可以进行“进餐教育”,传授进餐礼仪——长辈先入坐、不要大声喧哗等;在日常交往中学习礼仪,包括礼貌用语、仪容常规、体态语言、待客礼仪、接听电话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帮助他们形成讲礼仪的良好习惯。最后,家长要拥有宽容心和耐心。对于孩子不讲礼仪的行为,要正确引导,不能粗暴谴责,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中学生逆反心理强的特点,只有对他们讲清利弊,正确引导,才能逐渐形成遵守礼仪的自觉性。遵纪守法是社会的底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培养中小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且手段残忍,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法制观念。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知法守法,家庭教育刻不容缓。首先,家长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法律意识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中小学生教育中自觉遵纪守法。其次,运用典型违法实例,剖析违法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带来的危害,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同时指导中小学生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有效抵制违法犯罪侵害。最后,家长应经常关心体贴孩子。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多是离异家庭和缺少家庭温暖的未成年人。他们失去父母关爱,无心上学,浪迹社会,结交不良朋友,最终违法犯罪。所以,家长必须经常关爱孩子,定期和学校老师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情况,发现不良苗头,及时纠正,避免事态扩大,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只是给钱而已,不问其他。教育中小学生与人为善,拥有善良品性,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的善行是最好的榜样。为此,家长应当做到:首先,在家庭内部尊老爱幼,拥有善心。对于长辈要尊孝,体现对老人的爱,促使中小学生天性中的善意萌发;对于晚辈要尽职尽责,做到关心、尊重和信任,使中小学生懂得平等和友爱。其次,建立友善的家庭外部人际关系。现在独生子女的伙伴交往日渐减少,如果家庭再处于“闭门自守”的状态,那么他们极易形成漠然、自私、冷酷等与社会不和谐的人格,为此,家长必须敢于打开自家门户,把信任、友爱、关心献给他人,以自己的友善和真诚接纳别人,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善行、培养善德的良好环境。“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朋友”。最后,家长要经常对中小学生进行崇德尚善教育。“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理之前,极早就去叮咛”。引导他们于人友善、于物宽容,爱护环境、善待自然,及时发现中小学生的善行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对于善行的进一步追求,逐渐形成善良品格。
总之,教育的多元化为中小学生教育提供了多种选择,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长是良好家风的缔造者。在家庭生活中,夫妻恩爱共担责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培养中小学生诚实、勤劳、节俭的品质是家风的核心;使中小学生形成讲礼仪、守法律、拥善良是优良家风的应有之意。只有明确家庭教育的任务,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促进中小学生各个方面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