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的信天游
2015-05-12王建领
王建领
前 言
陕北民歌作为名词,自1939年在《新音乐》3卷一期天风的《陕北民歌研究》一文中首次见诸报刊,距今只有75个年头。但从信天游与《诗经》之“风”的高度趋同,从《汉书》记载的《上郡歌》来看,信天游在陕北大地,至少应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陕北民歌,其实是相对于陕北的外域文艺工作者,有意无意间对当地民歌的简单化冠名,较之于陕北人自命的“信天游”称谓,反倒少了几分激情与浪漫。其实,鉴别陕北民歌唯一的标准就是:信天游或具有信天游地域风格特征的民歌。绝对地讲,信天游就是陕北民歌;相对而言,陕北民歌就是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顺天而生,信天而唱,对于生性张扬自信的陕北人来说,无异于天赐。上天把心智与体魄都极其卓越的一群男女,遣置于被联合国认定为不宜于人类生存的陕北——延绵不绝的黄土高坡,一望无际的无垠沙海,还有那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的黄河。面对单调的黄沙、黄土、黄水、黄风,屈居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信天游就是陕北人文大写真,就是陕北地理大写意,就是九十九道弯上黄河船夫对苍天的不屈诘问,就是九十九座庙前受苦人祈雨的生命呐喊,就是赶牲灵长路上脚夫对艰辛生活的达观心态,就是走西口人儿千叮咛万嘱咐的小儿女情怀。天下黄河万古行,千古绝唱李思命!《黄河船夫曲》以其宽阔的胸怀,哲学的思考,伴着优美诗意的信天游,凝炼成黄河儿女的天问;而祈雨仪式中,匍匐在地的众乡民“救万民”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和唱,活脱脱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招魂曲!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勤劳智慧、豁达自信、多情艺术的陕北人,世世代代坚守在陕北这片长满歌谣的土地,耕耘在这片被苦难浸泡的土地,在与那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的生死交集中,即兴而作,信口漫唱,在无限的自由度和辽阔的想象空间中,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韵,找到了与天地对话的超然大境。这,就是信天游:陕北人对生活的解读,对生命的拷问,对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的礼赞,对真善美的追求!“芝麻黄芥能出油,泪圪蛋蛋泡出信天游”,“老羊皮袄没里子,有甚心事唱曲子”。信天游生于陕北,又深深地影响着陕北,成为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生命组成,成为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精、气、神!
一
多元的文化特性。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信天游民族文化认同的向心力。蓝个茵茵、白个生生、婆姨、牲灵等华美个性的词汇,上句明亮激越、下句深沉悠然,优美特色的旋律,让所有的人一听即刻明白,这是来自陕北高原的天籁之音!这就是她的典型性。典型性可以很美,但不一定人能亲近。而信天游为什么人见人爱?便在于她直承《诗经》,保持中华文明几千年元气不断的典型意义。
西方文明的核心表述是自由、平等、博爱,中华文明的传统演绎是真、善、美,而真、善、美的文根则分别是求真的《周易》、劝善的《大学》、弘美的《诗经》。今天陕北信天游上下句式、上句起兴下句赋陈的表现手法,还是两千年前的《诗经》风格《诗经》体。与《诗经》较成熟的四句体歌为主相比,信天游的两句体则更具原始性,《诗经》初级版的两句体歌仅录《齐风·卢令》一首。由此可以说,信天游是民歌的化石、活化的历史、活着的《诗经》!她的产生年代只会比《诗经》早,不会比《诗经》晚。
信天游的代表性还得从信天游的故乡、从中华民族的出发地、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陕北说起。学者张岂之在《西北民俗》一书中断言:“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如果用审慎的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溯本求源的话,则应该说: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一观点还在张宏彦《陕北史前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考古观察》中得到印证。陕北星罗棋布的仰韶、龙山、鬼方遗址,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长眠于陕北自不偶然。黄土高原、大漠草滩在陕北交界,长城、黄河在陕北交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陕北交融,人与自然的长城与黄河,人与人的长城与秦直道,两个黄金十字在陕北大地烙印,既形式了中华文明坐标,也界定了陕北在中华文明中精神高地、文化福地、资源宝地的历史地位。这就是信天游的文化底气,这就是信天游的大中华底色。
陕北这块历史大舞台,古有熏育、犬戎、白翟、林胡在此游牧,秦一统后匈奴、党项、女真曾划界而治,羌胡、柔然、突厥、回鹘也曾打马而过,龟兹、库莫奚、乌丸、氐、羯更远道而来,即是蒙元之后,还有与鞑靼、瓦剌的局部冲突。旭日有朝阳,落日有余晖,范仲淹等的边塞词赋,《祁连山歌》匈奴牧歌的二句体风,政权更替与人口迁徙,军事征战与文化交融,在这里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所以才有了中国人以陕北民歌来表达自己民族大悲大喜的必然选择,才有了《东方红》《哀乐》《春节序曲》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文化传奇。
二
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史诗性与时代性的传承呼应,成就了信天游激荡时代的影响力。《诗经》词藻之美今人莫及,这是定论。音乐之美如何?今人无法复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不过,我们不能责怪老祖宗,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录音传世。但《诗经》的音韵不会断然消失,如有传世,这种血脉一定是在信天游里。“科学座标”沈括在知延州时,命名并创造了延用至今的名词“石油”,对陕北的民风民俗也有独到见解:“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亢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请注意,“亢”是今人对信天游风格阐述中最共性的一点。“千年老根黄土地里埋”,这句信天游歌词,本身就是对信天游的最好阐述。
左思《三都赋序》言:“风谣歌舞,名附其俗”。信天游所附其俗,正是中华文脉之俗。陕北阳歌、祈雨、酒曲、说书等信天游载体,清晰勾勒出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崇拜之文明进化路线图,也揭示了中华文明凤凰涅磐之旅。
“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在信天游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乐府·诗集》收录的“上郡歌”:
大冯君、小冯君,
兄弟继踵相因循,
聪明贤知惠吏民,
正如鲁卫德化钧,
周公康叔犹二君。
这是汉时陕北的《东方红》。而今流行的《东方红》演变轨迹,更是史诗性、时代性有机结合的最好例证。“麻油灯、亮晶晶,芝麻油、白菜心,红豆角角双抽筋,谁也不能卖良心”,这是原始的酸曲《麻油灯》;民族危亡之际,陕北人奋起抗日,改编出《白马调》:“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他就顾不上”;陕甘宁边区时期,又将此歌改为颂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民歌即民声,民声即民心。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大剧轮番登台谢幕,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被官府定性为“闯贼”的李自成,陕北人却引以为荣,一曲《米脂出了个李自成》尽显得意之情“……出了闯王李自成,三打河南攻下北京城。”清朝年间的“回乱”,有“高大人领兵”唱之:“大清家逼得民造反,还说回汉们有仇冤。汉杀回来回杀汉,大清家一边里享安然”。“三边教案”则以歌为记:“张世昌、冯世耀,外国来了黄毛老道,引到他们家里传教……腰里掏出一张‘龙票,怕得文武官员尿下一道”。而闹红时期的《打南梁》等一系列“打”字头民歌,更是记实编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时事跌宕、文化激荡之际,总有陕北民歌站出来,独领风骚,激扬时势。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直至陕甘宁边区时代,全国各地大批热血青年和音乐工作者进入延安,那令人耳目一新的信天游,不论对革命者还是对艺术家们来说,都是眼睛为之一亮,如获至宝,于是有了鲁艺的采风和推广,有了《黄河船夫曲》《蓝花花》《东方红》的传唱,有了《拥军秧歌》《抗日将士出征歌》的旧瓶装新酒,有了《南泥湾》《大生产》《黄河大合唱》的面世……进而从陕北兴起中国音乐史上的红色狂飙,很快席卷全国,并影响了一个时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文艺为政治服务,不管你愿意与否,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政治总会找上门来,相信古代的《四面楚歌》既非空前,更非绝后。1927年中共领导的清涧起义,打响了北方闹红第一枪,红歌应运而生,酒曲《十二杯酒》就被中共清涧县委选为联络歌曲。
信天游无与伦比的英雄气质、文化气场,使她每每能担当历史大任,唱响百姓心声,奏响时代旋律。在“文革”那个万马齐喑的特殊年代,是陕北民歌一骠单骑杀出重围,让“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划破华夏的寥寞星空,给神州干渴的文化荒漠带来希望生机。尽管“五首民歌”以“革命”的名义横空出世,但音乐是唯美的。当那优美熟悉的信天游响起时,还是让只有六首歌、八个样板戏可唱的国人,找到了久违的民族文化激情。
三
追求卓越的艺术灵性。生活性与艺术性的互补互长,孕育了信天游永不凋谢的生命力。托尔斯泰说:“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舒曼也说过“从民歌可认识各民族的特性”。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形成了陕北人独特的精神状态、心理特质,形成了陕北人自己个性的生活情趣、艺术取向。信天游就是这一群体特征最典型、最鲜活的写照。
清代延安知府许谣感言:“天下之民,莫穷于延”。然而,陕北人将贫穷变成财富。诗言志,歌咏言。陕北东临黄河与山西为界,南倚金锁关与关中相隔,西依子午岭与甘肃宁夏为邻,北有毛乌素沙漠与蒙古草原相连,天堑关隘致使旧时从任何方向进出陕北都十分不易,形成地理孤岛。峁梁交错、沟壑纵横的自然特征,十年九旱、土地贫瘠的恶劣环境,外部令人窒息的生存压力,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渴望,产生巨大反差和碰撞,令人压抑的情感交结终于以信天游的形式喷薄而发,那词、那曲具有强烈的不屈抗争的生命张力,表现的是倾诉与渲泄的酣畅淋漓。
原中国音协主席吕骥从音乐的角度指出:“陕北民歌不论如何高亢、清丽,其深处隐然可感受到几分凄惋悲凉的情绪”。但陕北人对艰辛生活的态度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把生活当艺术,以生活为创作的素材、为创作的灵感和动力。这种植根生活,以百姓欢而欢、以百姓忧而忧的艺术,直通民心,不落俗套,实乃信天游卓尔不群的天然优势。
1、体裁的唯一性。信天游是珍品,但不得不承认也是孤品。世界上没有、也不会有比信天游再简单的民歌了,上下也就两句。更有专家学者将信天游这种二句式视为艺术上的幼稚,并以此与我国最早的单句式《候人歌》“候人兮猗”比较,与二言句式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比较。其实,艺术的力道与美,不以简繁或新旧为标准,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用的就是二进位,有道是“大乐必易,大繁必简。”(《淮南子·诠言训》)是陕北人对艺术的执着,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呵护,进而形成审美习惯、审美观,成就了信天游,让她成为我国五千年文明不断的有声活证;也让信天游成就了陕北,让陕北人有了展示自身的最佳平台和窗口。二句式的简单并非那么简单,信天游的二句式便于学唱,利于传播,更有大众基础,像《下柳林》320句歌词,除了信天游这种体裁,还很难有什么歌曲形式能轻易表现。即使冯梦龙《警世通言》这样的小说,陕北人也用《审录》的格式将其民歌化。是信天游将“简”做到了极致。陕北最通行的夯歌只有反复咏唱的三个字“调来着”,天下对歌千千万,力压群芳九十九道弯!《黄河船夫曲》也是对唱,前呼后应,一问一答,仅有“几”与“九”、“你”与“我”两个字的区别。这是简单吗?在此等经典面前,人们除了脱帽致敬外,还有何话可说?
《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信天游的音乐美简约明快,同样超凡脱俗,为天地人三才之上品。信天游以五声音阶为骨干,占半数以上,这足以说明,信天游不仅仅是我国民族音乐之奇葩,也是具有标本意义的早期文明全球性遗产。信天游音乐表现只有短短上下两句,还要与以“2”为基本结构形式的方言词拍相对应,其结果必然导致四二拍占绝对多数。但为了增强表现力,陕北民歌注重节拍交替使用,所以四四、四三、四一或八一、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甚至散拍也有。这种灵活多变在调式上表现也很突出。信天游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占60%以上,按比例大小排列为徵、商、羽、宫、角,但调式转换多用,再加2—5—一类双四度跳进旋律特点,形成鲜明的陕北地域特征音乐,“成了我们民间音乐宝藏中最光辉的一部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革命民歌选》后记)
信天游的开矿式挖掘、爆炸式传播,占有最多“最”的现状,根本的还在于其自身的艺术品质。人们注意到了信天游的悲情色彩,不过也应正视她的阳光诙谐,如《跑旱船》《大红果子剥皮皮》;我们欣赏信天游的生活情趣,也要看到她临风独具的宗教般英雄气质,如《东方红》《祈雨调》《打寺儿畔》;人们喜爱信天游的粗放豪迈,但她的婉约缠绵同样感人,如《掐蒜苔》《绣荷包》……信天游色彩斑斓的音乐元素,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深情表述:“陕北民歌,她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我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她的因素在闪烁”。冼星海、吕骥、马思聪、李焕之、刘炽、马可、贺敬之、李季……又何尝不钟情信天游并致力于运用推广?《黄河大合唱》《大生产》《长征组歌》经典大作中的信天游元素,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信天游旋律,电影《黄土地》《人生》的音乐辉煌,“西北风”的炽热劲吹,无不引领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题材的宽泛性。信天游“矢口寄兴,曼声而唱”的即兴开放式特点,使她能将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轻易纳入表现素材,成长为扎根生活、营养不竭的艺术长青树。祈雨禳病、别离致丧,吆牛打夯、兴农牧羊,情爱娱乐、儿女情长,政事国变、叫卖家常,乡愁逸事、赶脚逃荒,公德伦理、婚宴酒场、乡风民俗……,这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对于生性善歌的陕北人来说,就是营养丰富的口粮,就是信手拈来的素材。生活加激情就是艺术!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思考,对情感的寄托,经过艺术加工展现在说唱中,就是作品。信天游究竟有多少?一万、两万?不准也不止,创作是即兴的,数量只能是动态的。还是信天游唱的好:“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信天游没有学院派的评分标准,但有对天地自然的顺应,有公道良心的感存。同样是说男女情爱,少女怀春、女娃寻汉、媳妇磨难、殉情反叛、相思别离……在歌中,这些对象首先是活灵灵的人,没有未审先判,但有人之常情,有抑恶扬善。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陕北民歌时空经纬,就是一幅鲜活的中国文明史插曲,就是民歌式的《清明上河图》。
3、语言的独特性。歌是音乐化的语言,正所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信天游的旋律美、语言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信天游是老百姓的歌,是陕北方言之歌,离开了民间语言,即会尽失本色,品味全无,甚至传统民歌无法续唱。如声调上,陕北方言除四声外大量保留古汉语入声,音韵上不但比普通话多一声母ng,前鼻音韵母通读后鼻音,更有大量j、q、x音至今仍发古汉语g、k、h声。陕北方言特有的音韵美,是信天游的一大亮点。毛眼眼、绵手手、巧口口、水个灵灵、明的朗朗、灰卜塌塌、圪蛋、卜榔(棒)、嫑(不要)……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中华文化背景下的陕北方言特殊词汇更是出彩。婆姨:佛教女居士之梵文音译,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宗教公案;一十三省,元明行政区划;解下(haiha)、而今(ge),原味古汉语孑遗……
4、表现手法的古典性。信天游的表现手法,正是上承《诗经》、唐诗宋词的“比、兴、赋”,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创作手法。加上音乐的原生态,根红苗正,文学性、艺术性俱佳。“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乍一看与下句了无关系,好像没甚意思。其实没甚意思就是最大的意思。因为有了“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就可以接“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就可以接“你没婆姨我没汉”,还可以接“当红军跟的是刘志丹”。这是起兴,歌因此活了。另一类歌词“青杨柳树活剥皮,咱们二人活分离”,“荞面饹托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用了贴切的比喻,上下句前呼后应,是为比兴。
赋是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歌者要表达的心思。信天游往往不惜工本直陈其事,从一更到五更,从正月到腊月,从怀胎到生产……《走西口》的铺陈更是感人至深。一些“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同样别出心裁,《掐蒜苔》中“大门上锁来二门上关,三门又套九连环,两边把狗拴。”“墙又高来狗又歪,墙上又把圪针栽,哥哥你难进来”,“双扇扇门儿单扇扇开,身子一摇头一摆,哥哥你快进来。”前两段大肆铺陈面对复杂生态环境的严密布防,后一段一个“双扇扇门儿单扇扇开”,门户洞开,验证了家贼难防,因为另一首民歌揭示了谜底:“门上来你把门栓栓摇,窗子上来哥哥学猫叫”。这样的情感写生,活灵活现,岂不令人叫绝!
信天游的其它修辞手段同样炉火纯青。“说下日子你不来,崖畔上跑烂我十双鞋”,“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五十里路上眊妹妹。半个月跑了十六回,把哥哥跑成个罗圈圈腿”,这种夸张平添几分乐趣并不觉为过。反复、衬字的海量使用,是信天游的又一特点。衬字“呼儿嗨哟”类虚词为多,但“腊梅花子香”类实词也大量当衬词用,更有衬词喧宾夺主成了歌名,如《太平年》。《大生产》中表意歌词仅14个字,衬词却用了25个字,“解放区呀么呼嗨,大生产呀么呼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索啦啦啦索啰啰啰太,齐动员呀么呼嗨!”这种对衬词的大胆使用,大大红火了歌之氛围。
四
直面人生的真情实感。人性与天性、野性的自由释放,澎湃了信天游感天动地的感染力。《诗经》以“观风俗,知薄厚”而采风,清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棻巡视三边,留下了著名的《七笔勾》。该诗极尽贬讽之能事,视陕北为“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处,但也客观承认陕北人“待人实诚厚”。这恰恰与路遥对陕北的评价“是一块进行人性禅悟的净土”相吻合,对我们从历史、人文、乃至地域视角下,审视陕北、审视信天游不无裨益。
信天游以欢乐消愁为终级目的,动机真诚。“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无法解忧愁”,在信天游中寻求消遣早已成为陕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歌者没有邀功冲奖的杂念。在酒场上、阳歌里,在旅途上、生活里,在崖畔上、院落里,在炕头上、寂寞里,正像《毛诗序》所言:“情动于衷而形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有了酒曲、酸曲、阳歌曲,“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食色性也”,情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民歌表现的主要题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就是一首情歌《关睢》。信天游的独到之处,在于将男欢女爱生活化、人性化,“大炖羊肉放些葱,酒曲不酸不好听”。
好像只在意生理饥渴的——
有几分大胆撩拨的——
有几分自慰自娱的——
有几分性暗示的——
有几分火辣辣情趣又带一点酸的——
民歌民歌,贵在于“民”,它不同于官府的礼教式,而是在经意不经意间,从“人之初”的本能传递正能量。不幸的是,对正人君子而言,几千年来刻意屏蔽的这类酸曲,在民间小场合,往往是主打曲目,要探缘由,为之一笑,赚一时之乐,足矣!任何一点激情碰撞的火花,任何一宗桃花逸事,都能被信天游捕捉激活:“牛黄砭打土坝,‘花案名声扬了个大”,“佳县有个乌龙镇,乌龙镇上闫得冰”,“马家湾坝来工程大,两厢情愿出麻达”。但信天游的“酸”自有其度,演绎的是线索回味,而非行为描写,酸而不秽。从对《公公烧媳妇》《舅舅挎外甥》《姐夫送小姨》《干大烧干女》等有伤伦理行为的讽贬来看,信天游不是一味嗜酸,而是借酸寓教,调侃中评判警示。如《推炒面》奸杀亲夫女角出场形象描写,好恶立现:“白个生生脸脸毛个闪闪眼,红个丹丹嘴唇胭脂点;两耳又戴生金环,满把戒指发翠蓝;紫花袄子左右缝,红绸裤子两腿蹬”。酒场、阳歌场等信天游大众展示平台频繁出现的《十劝郎》《杨家将》《二十四孝》以及“三国”、“水浒”、“西游记”人物故事类歌,更说明了这一点。
信天游我口唱我心,表现真实。信天游是老百姓自己的歌,艺术上不要面对评委打分,道义上不要官府考核,无所求,也就无所谓。沈括《梦溪笔谈》对陕北歌谣有“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的描述,为什么?无忌讳也!“刀子斧子长矛子,谁也挡不定我唱曲子”。
为了相好,青男淑女的美名不顾了——
为了相好,家法、王法不要了——
为了心上人,礼教斯文不要了——
为了爱,皇帝老儿不管了——
因为表现的是内心真实,所以才敢爱、敢恨——
这是对负心郎的,还有对婚姻不满更决绝的——
信天游缘情而发,情感真挚。《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她像《黑人灵歌》一样,给人以灵魂皈赎的冲击。《卖娃娃》生离死别的哭喊,《妓女告状》悲天悯人的控诉,《女探娘》身不由已的悔恨,《贵珍姐》单相思的怨愤……一字一句的深情倾诉,情到真时不能自已的声腔表达,带来休止与延长、滑音与跳音、甩腔与倚音等装饰音的自然迸发,营造出如泣如诉、泣不成声的音乐效果,唱比哭更震撼!
这种真挚的情感,用在爱的倾情演绎上,更是句句珠玑,美不自禁。民歌是情歌,真情、激情、火辣辣的男女情,点燃的是爱火,激发的是灵感。
文学就是人学,信天游中的歌者,就是这样生活且纯情。
冯梦龙对山歌有很精到的见解:“但有假斯文,无假山歌”。信天游是民间下里巴人,率性的陕北人为己唱、为恋人唱、为亲人友人唱,为天唱、为地唱、为在其左右的牲灵万物唱,唱的是所见所思,是所爱所恨,动情所以动人!
信天游作为最大众、最陕北的民间艺术,记载的是陕北人的心路里程,体现的是陕北人的精神风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今首次以五线谱形式辑录出版这本《找回祖先的声音——陕北民歌300首》,就是借音乐平台,试图让更多的人与陕北人一道,共同享受古老信天游这笔人类宝贵财富的精神营养,并从书中生命、生活、情爱、酸曲、革命、新声六个传统信天游和诞生于陕北具有信天游特征的歌曲版块,品味信天游,品味陕北。
编者注:本文为《找回祖先的声音——陕北民歌300首》一书的序言。该书即将由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