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思考
2015-05-12王楠
王楠
摘 要: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又需要思政课的品德保障。而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中均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而,需要在教学理念中,由理论向能力,由课程独立向课程体系,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转变。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 思政课 教学理念 角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a)-0232-02
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专业课是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保障。而思政课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品德的保障和综合素质的源泉。然而,目前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则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对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引起更多的思考。
1 思政课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
1.1 思政课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品德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则需要培养既符合“德、智、体、美”标准,又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型的人才。由此可见,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中,“德”作为首当其充的要素,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而思政课则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 思政课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源泉
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组织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思政课则能够通过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方法、准则及肩上的责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提供动力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 目前思政课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不适合应用技术性人才的培养需求
应用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同时,也需要作为学生品德保障的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技能的教育需要紧随培养目标,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让学生得以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同样,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亦需根据培养目标的需求来革新教学观念。但目前,思政课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不被重视的情况仍然较多。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以专业课改革为主,不重视思政课的观念转变,仍以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现代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既不能实现思政课的培养目的,又不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2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全程培养的需求
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专业技能需要逐层深入提高。而道德品质更需要不间断地培养而形成。通常专业课会从入校开始简单接触到逐年深入,整个大学期间构建起一个由浅入深的整体性知识结构框架。而根据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目前,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思政课通常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使学生在后期的培养中缺失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强化和巩固。即使作为选修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贯穿全程,也不可避免班级规模过大或以网络代替教师授课而缺少师生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仅仅流于形式的弊端。
2.3 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性需求
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真正做到以实践来践行理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专业课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思政课,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学生能够在实际行为中真正践行思想道德的理论。然而,在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中,普遍存在着知行不能有效转化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中,理论成绩符合标准,但实际中依然坚持原有的不良行为。或者很多同学的课内、课外的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成绩以符合标准,但行为仍然我行我素,并没有将理论体现于实践。
3 如何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
3.1 由重理论向重能力转变
能力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区别于学术型高校重要因素,亦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来说,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既需要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又需要践行道德品质的能力。因而,思政课既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以往,思政课总是给学生留下纯理论型课程的印象。教师和学生也只是单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教与学,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能力亦得不到锻炼。因此,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思政课教学理念亦需要由重理论向重能力转变。可在课堂中引入当下的热点话题,并关注前沿理论的发展,引入贴近生活的事例,带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或根据社会热点将相关课程内容模块化,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给予指导。
3.2 由课程独立向课程体系转变
根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由《基础》《概论》《原理》《纲要》《形势与政策》5门课组成。这5门课程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常会出现课程较多与课时分配不够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各门课程被分配在不同学期开设。各门课程的教学具有相互独立性。加之,在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中,都会在大一、大二时完成此类课程的教学安排,致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断层状态。
因此,基于这5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实际开设中出现的问题,可将原来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向课程体系转变。比如:《基础》和《原理》联系起来,《概论》和《纲要》联系起来,打破原先相对孤立的教学方式。讲授这几门课的教师共同备课,将相和联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讲授,从而大大缓解了课时不够的矛盾。并可将节约的课时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时期的课程实践,即解决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断层问题,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3.3 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作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既需要掌握全面、综合的知识技能,又需要具有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和从过程到结果的学习思考能力。因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且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思政课,在多少学生的印象中,课程评价只是教师评价学生,且主要根据理论测试的成绩,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或主动思考。
因而,面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亦需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首先,强调学生本位。即学生亦可作为评价主体来评价课程的教学;其次,加强对过程的评价。让学生重视过程并积极主动的思考;最后,多用激励性评价。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过程和结果中发挥出主动性及所掌握的知识。
4 结语
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思政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道德品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多少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不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因而,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理论向能力推进,由课程独立向课程体系推进,由单一评价向评价多元推进。
参考文献
[1] 洪妮.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4):522-525.
[2] 董永哲.高职思政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探究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