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泰州一次典型的梅雨期暴雨
2015-05-12向阳陈进华李由曹渐华郑炜王琴郭文宝
向阳 陈进华 李由 曹渐华 郑炜 王琴 郭文宝
摘 要:泰州自2015年6月24日起宣布入梅以来降水不断,其中伴随着多次暴雨到大暴雨过程。该文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6月27日在泰州中南部出现的大暴雨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尺度环流场、物理量场和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得出本次暴雨是在典型的梅雨期三阻形的形势下[1],受850 hPa和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造成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和持续,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系统是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
关键词:暴雨 三阻型 切变线 地面倒槽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a)-0169-03
自从2015年6月24日泰州宣布入梅以来,我市降水不断。受高空低槽和热带低压倒槽共同影响,6月27日泰州中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从6月27日0时~28日0时的降水量看(图1),泰州有38个自动站雨量超过50 mm,22个自动站超过100 mm。
为了加深对此类暴雨成因的认识,下面利用micaps常规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对这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和物理条件进行分析。
1 环流形势分析
1.1 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6月27日08时500 hPa(图2)高纬度是典型的梅雨期三阻形的形势[2]。东阻高位于亚洲东部勒拿河、雅库茨克一带;西阻高位于欧洲东部;中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北侧。在这些阻高南部亚洲范围35°~45°N间是一个平直强西风带,且有锋区配合,其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移,但不发展。冷空气路径有两支:一支从巴尔喀什湖冷槽内分裂出来,随短波槽东移,经我国新疆和河西走廊南下;另一支从贝加尔湖南下。
500 hPa的副高脊线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6月27日08时它位于22°N,强降水带位于584线北部2~4个纬距。中高纬度是否有冷空气南下是造成暴雨的主要条件,而西风槽在东移过程中能否把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输送到本地则是暴雨能否出现的关键[3]。从6月27日08时至28日08时500 hPa高度填图看,不管是苏北的射阳站还是苏南的南京站都升高了5~6个hPa,可见冷空气输送位置到达江苏全省。
700 hPa河套东部有一高压中心,在安徽中部到江苏淮北地区有一切变线;850 hPa则有一个明显的低槽过境,切变线较700 hPa偏南,位于安徽东南部至江苏长江一带。这样的形势使得大量的水汽从孟加拉湾向江苏中南部输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200 hPa(图略)该市位于南压高压东部与高空槽后的一个分流区,高空辐散强,抽气效应显著。(如图3)
1.2 地面形势场分析
6月27日08地面图(图略)在江浙交界附近一直有低压倒槽维持,20时倒槽南压至浙江中部,该市一直处在倒槽的北侧,倒槽东侧的东南气流把海上的水汽输送至本地,使本地的水汽增大。倒槽整体偏南,使得该市中南部地区上升运动的条件更好。
2 物理量场分析
2.1 水汽条件分析
强降水的产生需要本地上空有充足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且有一个充足水汽的累积过程。[4]下面从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来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分析。
低层水汽输送是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5]水汽通量散度:反映水汽通量的辐散和辐合情况。[6]在降水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一面不断凝结降落,一面从降水区外不断有水汽向降水区补充,实际暴雨产生前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是水汽的辐合集中更重要。因此,实际暴雨预报时,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是预报暴雨落区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从6月27日08时925 hPa和850 hPa的水汽通量场(图略)看,在江浙皖三省交界处和皖赣交接处分别有一个强的水汽辐合中心,这个中心也是偏南且在东移,在西南急流的引导下,将水汽向江苏中南部地区输送。
2.2 不稳定条件分析
从6月27日08时南京的T-LogP图(图略)来看,整层湿度都很好,对流性不是很强,700~925 hPa之间有明显的垂直风切变,这有利于水汽的上升运动。
3 云图、雷达回波拼图分析
6月27日05时,带状对流云系里呈东西向分布,对流云系东移过程中强度不断发展,最强处云顶亮温达到200K左右,主要分布在该省中南部地区且与强降水区域符合;从雷达拼图(图略)来看,强降水回波在700 hPa和850 hPa切变线之间,切变线南侧有西南急流,这也符合传统的天气学原理。(如图4)
4 结语
(1)这次暴雨过程是典型的梅雨三阻型形势下产生的,西风槽和热带低压倒槽的存在使冷暖空气在江苏中南部交汇是产生这次暴雨的重要系统。
(2)暴雨发生前,就有水汽在暴雨区西南部积累,孟加拉湾海区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
(3)不管是地面倒槽,还是水汽辐合中心都偏南,所以这次暴雨和大暴雨出现在我市中南部地区,北部稍弱。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20030705”暴雨个例分析[J].江苏气象,2004(专刊):94-98.
[2] 曹晓岗,王慧,邹兰军,等.上海“010805”特大暴雨与“080825”大暴雨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3):739-748.
[3] 曹晓岗.江西区域暴雨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诊断分析[J].气象,1996,28(4):37-40.
[4]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637-638.
[5] 吴建美,张勇,张宇.淮河流域大暴雨特征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84-88.
[6] 姜有山,张婷婷,叶香.“0977”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和能量分析[C]//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2010.